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超分子化学的纳米药物传输系统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8页
    1. 前言第14-15页
    2. 基于β-环糊精主客体作用的纳米药物递送体系第15-37页
        2.1 基于β-环糊精的囊泡体系第17-25页
            2.1.1 两亲性β-环糊精自组装成囊泡第17-20页
            2.1.2 通过β-环糊精主客体作用构建囊泡第20-25页
        2.2 基于β-环糊精的胶束体系第25-37页
            2.2.1 基于β-环糊精的准嵌段共聚物构建胶束第26-30页
            2.2.2 侧链接枝β-环糊精主客体作用构建胶束第30-37页
    3. 苯硼酸的分子识别及其在纳米载药体系中的应用第37-45页
        3.1 苯硼酸在肿瘤靶向中的应用第38-42页
        3.2 利用苯硼酸的分子识别自组装纳米粒子第42-45页
    4. 基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纳米载药体系第45-47页
    5. 基于超分子识别构建纳米载药体系的机遇与挑战第47-48页
    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48-51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48-50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第二章 PVP-PCL准嵌段聚合物的合成及纳米粒子制备第58-76页
    1. 前言第58-59页
    2. 实验部分第59-65页
        2.1 实验材料第59页
        2.2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第59-60页
        2.3 材料合成部分第60-65页
            2.3.1 金刚烷端基聚己内酯(ada-PCL)的合成第60页
            2.3.2 合成6位羟基接枝4根PVP链的β-CD(CD-PVP4)第60-62页
            2.3.3 合成6位羟基接枝7根PVP链的β-CD(CD-PVP7)第62-64页
            2.3.4 PVP-PCL准嵌段聚合物胶束的合成第64-6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3.1 ada-PCL以及CD-PVP高分子的合成第66-71页
        3.2 PVP-PCL准嵌段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71-73页
    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第三章 PVP-PCL准嵌段聚合物胶束的载药及体内外实验第76-96页
    1. 前言第76-77页
    2. 实验部分第77-82页
        2.1 实验材料第77页
        2.2 细胞及动物来源第77页
        2.3 测试仪器第77页
        2.4 胶束粒子的蛋白吸附试验第77-78页
        2.5 胶束粒子稳定性试验第78页
        2.6 卡巴他赛负载PVP7-PCL胶束的制备第78页
        2.7 卡巴他赛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第78-79页
        2.8 载药纳米胶束载药量以及包封率的测定第79页
        2.9 负载CBZ的PVP7-PCL纳米胶束的体外释放第79页
        2.10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第79-80页
        2.11 PVP7-PCL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第80页
        2.12 3D细胞对PVP7-PCL胶束的摄取以及渗透第80-81页
        2.13 PVP7-PCL胶束的体内分布实验第81页
        2.14 负载CBZ的PVP7-PCL胶束粒子的体内抑瘤效果研究第81-82页
        2.15 统计学分析第8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82-93页
        3.1 PVP-PCL准嵌段聚合物胶束的蛋白吸附第82-83页
        3.2 PVP7-PCL胶束粒子的药物负载及释放行为研究第83-85页
        3.3 负载CBZ的PVP7-PCL胶束粒子的细胞毒性研究第85-88页
        3.4 PVP7-PCL胶束的细胞摄取行为第88页
        3.5 PVP7-PCL胶束粒子对3D细胞的渗透研究第88页
        3.6 PVP7-PCL胶束粒子的体内分布试验第88-91页
        3.7 负载CBZ的PVP7-PCL胶束的体内抗肿瘤研究第91-93页
    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第四章 羟基喜树碱交联纳米粒子的研究第96-121页
    1. 前言第96-97页
    2. 实验部分第97-103页
        2.1 实验材料第97页
        2.2 细胞实验材料来源第97页
        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第97-98页
        2.4 材料合成部分第98-101页
            2.4.1 聚乙二醇大分子引发剂PEG-Br的合成第98-99页
            2.4.2 甲基丙烯酸丙酮缩甘油酯(SMA)的合成第99页
            2.4.3 嵌段聚合物PEG-PSMA的合成第99页
            2.4.4 PEG-PSMA的脱保护第99-100页
            2.4.5 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HMPBA-pin)的合成第100页
            2.4.6 HMPBA-pin-SA的合成第100页
            2.4.7 HCPT-di(HMPBA-pin)的合成第100-101页
            2.4.8 HCPT-diHMPBA的合成第101页
        2.5 羟基喜树碱交联纳米粒子的合成第101-102页
        2.6 HCPT标准曲线的配制以及粒子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第102页
        2.7 纳米粒子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第102-103页
        2.8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第103页
        2.9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第10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7页
        3.1 羟基喜树碱交联剂HCPT-diHMPBA的合成及表征第103-107页
        3.2 PEG-PGMA的合成及表征第107-109页
        3.3 HCPT交联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第109-112页
        3.4 纳米粒子的pH响应性及其稳定性第112-113页
        3.5 纳米粒子的载药及药物释放行为第113-115页
        3.6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试验第115-116页
        3.7 HCPT交联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第116-117页
    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1页
第五章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修饰的10-羟基喜树碱前药的研究第121-140页
    1. 前言第121-122页
    2. 实验部分第122-126页
        2.1 实验材料第122页
        2.2 细胞及动物来源第122页
        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第122-123页
        2.4 材料合成部分第123-125页
            2.4.1 2-(乙基黄原酸)丙酸(acid-CTA)的合成第123页
            2.4.2 羟基喜树碱链转移剂HCPT-CTA的合成第123页
            2.4.3 PVP连接羟基喜树碱前药HCPT-PVP的制备第123-124页
            2.4.4 HCPT-PVP纳米粒子的制备第124页
            2.4.5 HCPT-CTA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HCPT-PVP载药量的计算第124页
            2.4.6 HCPTT-PVP胶束粒子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測定第124-125页
        2.5 体内实验部分第125-12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26-137页
        3.1 羟基喜树碱衍生物HCPT-CTA的合成及表征第126-128页
        3.2 羟基喜树碱前药HCPT-PVP的合成及表征第128-132页
        3.3 HCPT-PVP纳米粒子的形成及表征第132-134页
        3.4 HCPT-PVP的体内实验结果第134-137页
    4.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0页
第六章 展望第140-142页
已发表与待发表论文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拜比吉对马克思分工和机器大生产理论的影响
下一篇:政治篇章中的俄语字母缩略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