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资源”与乡村治理--以公社解体后的淮安市X村为例
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2-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三、案例选择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一、宗族 | 第16-17页 |
二、治理与乡村治理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20-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建国后乡村宗族的兴衰 | 第23-34页 |
第一节 人民公社解体:乡村国家与社会权力的消长 | 第23-26页 |
一、国家权力下沉与宗族的破坏 | 第23-24页 |
二、公社解体与宗族的复兴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宗族复兴的原因 | 第26-30页 |
一、新旧治理体制的交替 | 第26-28页 |
二、心理"失衡"下村民的宗族意识诉求 | 第28-29页 |
三、家庭经济职能的恢复 | 第29页 |
四、从一元化到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意识形态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宗族复兴的表现 | 第30-34页 |
一、宗族观念回归 | 第30-31页 |
二、重修族谱:宗族网络的建构 | 第31-32页 |
三、"扛大旗":倚仗宗族资本的现象 | 第32-34页 |
第三章 X村宗族与乡村治理主体变迁 | 第34-44页 |
第一节 X村多元并存的治理主体 | 第34-36页 |
一、X村的治理主体分类 | 第34-35页 |
二、作为"行政"权力主体的村两委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宗族与村干部 | 第36-40页 |
一、村干部的宗族烙印 | 第36-40页 |
二、宗族权力嵌入乡村政权 | 第40页 |
第三节 宗族与普通村民 | 第40-44页 |
一、村民对宗族活动的坚持 | 第41-42页 |
二、村民对宗族的情感依赖 | 第42-44页 |
第四章 X村的宗族"资源"与乡村治理展开 | 第44-53页 |
第一节 两委选举中宗族的制衡作用 | 第45-47页 |
一、宗族成员的高度参与 | 第45-46页 |
二、宗族取向对"框架内"选举的冲击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村务决策、管理中的有效表达 | 第47-49页 |
一、X村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 第48页 |
二、X村筹资铺路中的宗族作用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其他公共事务:弥补"管理真空" | 第49-53页 |
一、照顾留守儿童中的宗族互助 | 第49-51页 |
二、低保户评比中宗族的相互监督 | 第51页 |
三、先"族长"后"干部":X村的纠纷解决流程 | 第51-53页 |
第五章 X村宗族"资源"与村治互动的绩效评估 | 第53-62页 |
第一节 宗族与正式组织的与配合 | 第53-56页 |
一、宗族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内在张力 | 第54-55页 |
二、宗族对村民自治的社会监督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宗族" | 第56-57页 |
一、宗族对族人的内部约束 | 第56页 |
二、宗族活动与乡村的社会教化 | 第56-57页 |
第三节 "规模效益"下宗族组织的经济功能 | 第57-62页 |
一、信任关系与乡村生产的有效合作 | 第57-58页 |
二、互惠规范与乡村家族企业运作 | 第58-59页 |
三、参与网络与乡村公共产品供给 | 第59-62页 |
第六章 宗族背景下推进乡村治理的建议 | 第62-66页 |
第一节 树立将宗族"势力"变"资源"的意识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物质基础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开放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多元治理格局 | 第64页 |
第四节 返聘"退休官员"使领导力回归农村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一、专著 | 第67-68页 |
二、期刊论文 | 第68-70页 |
三、新闻报道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一、《2016年X村"两委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二、X村年收益及收益分配表(2014-2016) | 第73-74页 |
三、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四、访谈编码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