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新能源发电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微电网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微电网的背景定义 | 第12页 |
1.2.2 微电网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2页 |
1.3 逆变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3.1 逆变器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3.2 逆变器安全可靠性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模块化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主电路设计及数学建模 | 第17-38页 |
2.1 三相LCL型并联逆变器系统主回路拓扑结构设计与建模 | 第17-19页 |
2.2 多逆变器拓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19-23页 |
2.2.1 等效模型阻抗稳定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2 逆变器输出阻抗小信号dq坐标系稳定性分析 | 第20-22页 |
2.2.3 LCL滤波器dq模型 | 第22-23页 |
2.2.4 配电线路与系统负载dq模型 | 第23页 |
2.3 矩阵小信号模型分析 | 第23-28页 |
2.3.1 下垂控制小信号分析 | 第24-25页 |
2.3.2 二次控制小信号分析 | 第25-28页 |
2.4 LCL型滤波器谐振机理及其抑制措施研究 | 第28-29页 |
2.5 PWM调制方式研究 | 第29-30页 |
2.5.1 PWM调制方式的特点 | 第29页 |
2.5.2 PWM调制方式的分类 | 第29-30页 |
2.6 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30-37页 |
2.6.1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2.6.2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的无功补偿控制方法研究 | 第38-50页 |
3.1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无功补偿的相关研究 | 第38-39页 |
3.2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无功补偿控制分析 | 第39-41页 |
3.3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无功补偿的作用 | 第41-42页 |
3.4 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42-49页 |
3.4.1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3.4.2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的谐波补偿控制方法研究 | 第50-70页 |
4.1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谐波问题研究现状及抑制措施 | 第50-51页 |
4.2 模块化多逆变器系统PI和PR控制器参数设计 | 第51-61页 |
4.3 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61-69页 |
4.3.1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4.3.2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MC)并联拓扑的建模与控制方法 | 第70-91页 |
5.1 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第71-75页 |
5.1.1 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系统主电路结构及控制框图 | 第71-72页 |
5.1.2 MMC子模块电容电压内环控制 | 第72-73页 |
5.1.3 MMC系统外环控制 | 第73-75页 |
5.2 单台MMC系统仿真结果验证 | 第75-82页 |
5.2.1 线性和非线性负载条件仿真分析 | 第75-79页 |
5.2.2 不平衡负载仿真分析 | 第79-81页 |
5.2.3 逐步仿真分析 | 第81-82页 |
5.3 MMC变流器并联微电网系统仿真结果验证 | 第82-90页 |
5.3.1 线性负载和非线性阶跃负载阶跃跳变仿真 | 第82-85页 |
5.3.2 线性负载阶跃变化与第二逆变器组并联接入动态仿真 | 第85-87页 |
5.3.3 非线性负载阶跃变化与第二逆变器组并联接入动态仿真 | 第87-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1-9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附录A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