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系统无线供电能量传输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1-18页 | 
| 1.2.1 无线供电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 第11-14页 | 
| 1.2.2 无线供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无线供电系统能量传输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20-39页 | 
| 2.1 无线供电系统的组成 | 第20-21页 | 
| 2.2 无线供电系统能量传输特性的理论建模 | 第21-29页 | 
| 2.2.1 无线供电系统的互感分析 | 第21-25页 | 
| 2.2.2 无线供电系统互感电路模型 | 第25-28页 | 
| 2.2.3 无线供电系统传输特性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 2.3 两个接收端传输基本理论 | 第29-33页 | 
| 2.3.1 两个接收端供电的互感模型 | 第29-32页 | 
| 2.3.2 两个接收端供电的传输特性理论模型 | 第32-33页 | 
| 2.4 谐振线圈理论基础 | 第33-38页 | 
| 2.4.1 螺旋线型线圈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 2.4.2 同轴线型线圈理论基础 | 第37-38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气动系统无线供电的设计及仿真 | 第39-51页 | 
| 3.1 仿真环境介绍 | 第39-40页 | 
| 3.1.1 高频结构仿真软件(HFSS) | 第39-40页 | 
| 3.1.2 先进设计系统(ADS) | 第40页 | 
| 3.2 谐振线圈的设计与仿真 | 第40-47页 | 
| 3.2.1 耦合系统的散射参量 | 第40-43页 | 
| 3.2.2 螺旋线型谐振线圈的仿真 | 第43-45页 | 
| 3.2.3 同轴线型谐振线圈的仿真 | 第45-47页 | 
| 3.3 无线供电系统能量传输特性的联合仿真分析 | 第47-50页 | 
| 3.3.1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 3.3.2 传输特性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气动系统无线供电平台的搭建 | 第51-64页 | 
| 4.1 气动系统无线供电平台的构成 | 第51页 | 
| 4.2 信号发生器 | 第51-52页 | 
| 4.3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 第52-55页 | 
| 4.3.1 一级功放 | 第53-54页 | 
| 4.3.2 二级功放 | 第54-55页 | 
| 4.4 整流稳压模块的设计 | 第55-62页 | 
| 4.4.1 整流电路 | 第55-57页 | 
| 4.4.2 稳压电路 | 第57-62页 | 
| 4.5 气动系统无线供电平台搭建 | 第62-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气动系统无线供电能量传输特性实验及分析 | 第64-75页 | 
| 5.1 气动系统无线供电能量损耗模型 | 第64-65页 | 
| 5.2 单个接收端传输特性实验分析 | 第65-70页 | 
| 5.2.1 负载特性实验分析 | 第65-67页 | 
| 5.2.2 方向特性实验分析 | 第67-68页 | 
| 5.2.3 偏移特性实验分析 | 第68-70页 | 
| 5.3 两个接收端传输特性实验分析 | 第70-74页 | 
| 5.3.1 两个接收端的能量传输特性实验分析 | 第70-73页 | 
| 5.3.2 两个接收端的最佳负载值分析 | 第73-7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75-76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