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砷元素的形态分析及其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态毒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符号说明第20-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46页
    1.1 选题背景第21-26页
    1.2 砷元素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第26-36页
        1.2.1 不同形态砷的提取第26-29页
        1.2.2 不同形态砷的衍生第29-31页
        1.2.3 不同形态砷的分离和测定第31-36页
    1.3 砷与蚯蚓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第36-43页
        1.3.1 蚯蚓对砷的敏感性第36-38页
        1.3.2 蚯蚓对砷的生物可利用性第38-40页
        1.3.3 蚯蚓对砷的生物转化第40-42页
        1.3.4 砷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第42-43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43-46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3-44页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4-46页
第2章 衍生-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形态的砷第46-61页
    2.1 前言第46-4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2.2.1 试剂与标准样品第47-48页
        2.2.2 实验仪器第48-49页
        2.2.3 实验流程第49-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59页
        2.3.1 衍生试剂的选择第50-51页
        2.3.2 萃取压力的影响第51-52页
        2.3.3 萃取温度的影响第52-53页
        2.3.4 超临界CO_2流速与萃取时间的影响第53-54页
        2.3.5 改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54-56页
        2.3.6 气相色谱分析特征与方法建立第56-58页
        2.3.7 分析环境样品与方法验证第58-59页
    2.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3章 氢化物发生-冷阱捕获-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形态的砷第61-72页
    3.1 前言第61-6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2-65页
        3.2.1 试剂与标准样品第62页
        3.2.2 实验仪器及原子化器第62-63页
        3.2.3 氢化物发生系统第63-64页
        3.2.4 实验流程第64-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0页
        3.3.1 离线预还原研究第65-67页
        3.3.2 在线预还原研究第67-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四种形态砷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及在蚯蚓体内的形态转化特征第72-85页
    4.1 前言第72-7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4.2.1 实验生物与试剂第73页
        4.2.2 人工土壤配制第73页
        4.2.3 急性毒性实验第73-74页
        4.2.4 亚慢性毒性实验第74-75页
        4.2.5 总砷与砷形态分析第75-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4.3.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第76-77页
        4.3.2 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第77-80页
        4.3.3 不同形态砷在蚯蚓体内的形态转化特征第80-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四种形态砷对赤子爱胜蚓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和金属硫蛋白的影响第85-102页
    5.1 前言第85-8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5.2.1 实验生物与试剂第86页
        5.2.2 实验仪器第86页
        5.2.3 生物标志物测定方法第86-88页
        5.2.4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第88-89页
        5.2.5 数据统计与处理第8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9-101页
        5.3.1 四种形态砷对蚯蚓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第89-97页
        5.3.2 IBR指数评价四种形态砷的毒性特征第97-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6章 四种形态砷对赤子爱胜蚓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第102-117页
    6.1 前言第102-10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3-107页
        6.2.1 实验生物与试剂第103页
        6.2.2 实验仪器第103-104页
        6.2.3 实验设计第104页
        6.2.4 溶酶体膜稳定性测定第104-105页
        6.2.5 总砷与砷形态分析第105-106页
        6.2.6 数据统计与处理第106-10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6页
        6.3.1 总砷及砷形态分析结果第107-109页
        6.3.2 溶酶体膜稳定性分析结果第109-110页
        6.3.3 讨论第110-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7章 结论和展望第117-123页
    7.1 结论第117-120页
    7.2 创新点第120页
    7.3 展望第120-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1-14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偏微分方程的不变流形
下一篇: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气敏性能及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