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政府监管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绪论第10-3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6-17页
    1.3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现状第17-27页
        1.3.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简介第17-22页
        1.3.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过程第22-27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7-29页
        1.4.1 研究思路第27页
        1.4.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 研究方法第29-30页
    1.6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30-31页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31-35页
    2.1 核心概念第31-32页
        2.1.1 互联网金融第31页
        2.1.2 P2P网络借贷第31-32页
        2.1.3 政府监管第32页
    2.2 理论基础第32-35页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32-33页
        2.2.2 公共选择理论第33页
        2.2.3 风险管理理论第33-35页
3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现状分析第35-40页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特征第35-36页
        3.1.1 高效信息整合第35页
        3.1.2 运营模式偏离轨道第35页
        3.1.3 行业发展脱离监管体系第35页
        3.1.4 问题平台数量庞大第35-36页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第36-38页
        3.2.1 平台自身第36-37页
        3.2.2 借款者第37页
        3.2.3 贷款者第37-38页
        3.2.4 政府第38页
    3.3 我国政府监管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必要性分析第38-40页
4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政府监管现状及问题第40-49页
    4.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政府监管现状第40-45页
        4.1.1 总体原则第40-41页
        4.1.2 机构设置第41-42页
        4.1.3 监管方式第42页
        4.1.4 制度建设第42-45页
    4.2 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监管的问题第45-49页
        4.2.1 市场准入标准过低第45-46页
        4.2.2 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漏洞第46页
        4.2.3 缺少风险监测机制第46-47页
        4.2.4 监管主体缺失与监管责任缺位第47页
        4.2.5 平台配套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第47-49页
5 P2P网络借贷政府监管的国外经验借鉴第49-53页
    5.1 英国P2P网络借贷的政府监管第49-50页
    5.2 美国P2P网络借贷的政府监管第50-51页
    5.3 发达国家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51-53页
6 提高我国P2P网络借贷政府监管水平的对策建议第53-58页
    6.1 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第53页
    6.2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规范信息披露第53-54页
    6.3 协助平台构建监测机制第54-55页
    6.4 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第55-56页
    6.5 稳步推进配套工作第56-57页
    6.6 创新监管第57-58页
7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霍恩—米特模型视角下菏泽市农村环保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下一篇:军队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