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重型海工装备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39页
    1.1 升沉补偿技术发展需求第24-25页
    1.2 升沉补偿技术简述第25-29页
    1.3 升沉补偿技术国内外研究概述第29-34页
        1.3.1 国外升沉补偿器发展现状第29-33页
        1.3.2 国内升沉补偿器的研究现状第33-34页
    1.4 船舶升沉运动预测研究现状第34-36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1.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二章 海工装备升沉状态参数估计及预报第39-60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海工装备在波浪中的运动第40-47页
        2.2.1 母船升沉运动分析第40-41页
        2.2.2 母船升沉运动仿真第41-44页
        2.2.3 船体姿态实验测试第44-47页
    2.3 基于高阶微分跟踪器滤波(HTDF)的信号预处理第47-49页
    2.4 升沉预测算法设计第49-52页
    2.5 升沉预测结果分析第52-59页
        2.5.1 升沉预测仿真分析第52-55页
        2.5.2 升沉预测实验分析第55-59页
    2.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深海拖曳主被动复合式升沉补偿电液系统第60-83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深海重型拖曳系统负载特性分析及动力学建模第60-66页
    3.3 被动式升沉补偿系统第66-76页
        3.3.1 被动式升沉补偿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第66-69页
        3.3.2 被动式升沉补偿系统补偿性能仿真分析第69-76页
    3.4 主被动复合式升沉补偿器电液系统设计及建模第76-82页
        3.4.1 系统设计及分析第76-78页
        3.4.2 主被动复合式升沉补偿器动力学模型分析第78-81页
        3.4.3 补偿器摩擦力建模与辨识第81-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重型拖曳主被动复合式升沉张力补偿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第83-108页
    4.1 引言第83页
    4.2 主被动复合式升沉张力补偿系统数学模型第83-85页
    4.3 主被动复合式升沉张力补偿系统控制器设计第85-90页
        4.3.1 ARISMC反步设计第一步第86-87页
        4.3.2 ARISMC反步设计第二步第87-90页
    4.4 主被动复合式升沉张力补偿系统仿真分析第90-99页
        4.4.1 仿真模型及参数第90-92页
        4.4.2 正弦干扰下ARISMC张力补偿仿真分析第92-95页
        4.4.3 不同海况干扰下ARISMC张力补偿仿真分析第95-99页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9-107页
        4.5.1 基于缩比模型的升沉补偿器实验系统第99-102页
        4.5.2 正弦干扰下ARISMC张力补偿实验分析第102-104页
        4.5.3 不同海况干扰下ARISMC张力补偿实验分析第104-107页
    4.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主被动复合式升沉位移补偿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第108-141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EADOB-NCRPC位移补偿控制器设计第109-116页
        5.2.1 基于扩展状态变量的自适应干扰观测器(EADOB)第110-112页
        5.2.2 EADOB-NCRC位移-压力非线性级联控制第112-116页
    5.3 复合式升沉补偿器位移补偿性能仿真分析第116-128页
        5.3.1 仿真模型及参数第116-118页
        5.3.2 运动控制性能仿真测试第118-121页
        5.3.3 不同海况下EADOB-NCRC升沉位移补偿仿真分析第121-123页
        5.3.4 考虑时延下EADOB-NCRPC预测控制仿真分析第123-128页
    5.4 复合式升沉补偿器位移补偿控制实验研究第128-139页
        5.4.1 EADOB-NCRC位移控制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28-135页
        5.4.2 EADOB-NCRPC升沉补偿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35-139页
    5.5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1-147页
    6.1 全文总结第141-144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44-145页
    6.3 研究展望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算与流场剖面识别智能算法
下一篇:共享制造模式下的计划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