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黑豚 | 第10-12页 |
1.2 黑豚球虫病 | 第12-16页 |
1.2.1 病原 | 第12-13页 |
1.2.2 生活史 | 第13页 |
1.2.3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1.2.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4页 |
1.2.5 诊断 | 第14-15页 |
1.2.6 防治 | 第15-16页 |
1.3 虫种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形态学鉴定 | 第16页 |
1.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17页 |
1.4 调查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调查对象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5页 |
2.2.1 黑豚球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 第19-20页 |
2.2.1.1 粪样采集 | 第19页 |
2.2.1.2 样品检查 | 第19-20页 |
2.2.2 黑豚球虫病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 第20-21页 |
2.2.2.1 临床病理变化观察及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2.2.2 组织切片观察 | 第20-21页 |
2.2.3 黑豚球虫病的治疗 | 第21页 |
2.2.3.1 粪便检查 | 第21页 |
2.2.3.2 肛门拭子检查 | 第21页 |
2.2.4 黑豚球虫虫种鉴定 | 第21-24页 |
2.2.4.1 球虫卵囊分离与收集 | 第21页 |
2.2.4.2 卵囊形态学观察 | 第21页 |
2.2.4.3 黑豚球虫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 | 第21-24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3.1 黑豚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 第25-26页 |
3.1.1 黑豚养殖场基本情况调查 | 第25-26页 |
3.1.2 黑豚球虫总体感染情况 | 第26页 |
3.2 黑豚球虫病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 第26-29页 |
3.2.1 黑豚球虫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26-28页 |
3.2.2 黑豚球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8-29页 |
3.3 黑豚球虫病的治疗 | 第29-30页 |
3.3.1 黑豚球虫病的治疗情况 | 第29-30页 |
3.3.2 用药后粪便中带虫情况 | 第30页 |
3.4 黑豚球虫虫种鉴定 | 第30-37页 |
3.4.1 黑豚球虫卵囊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3.4.2 黑豚球虫18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37页 |
3.4.2.1 PCR 扩增 | 第31-32页 |
3.4.2.2 重组质粒鉴定 | 第32-33页 |
3.4.2.3 序列比对 | 第33-35页 |
3.4.2.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42页 |
4.1 关于黑豚球虫病感染情况 | 第37-38页 |
4.2 关于黑豚球虫病临床病理变化 | 第38-39页 |
4.3 关于黑豚球虫病治疗 | 第39-40页 |
4.4 关于黑豚球虫病的防控 | 第40页 |
4.5 关于黑豚球虫病虫种鉴定 | 第40-42页 |
5 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