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8-9页 |
1.2 选择《大河报》研究郑州城市形象的原因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大河报》交通建设报道中的城市形象现状 | 第16-28页 |
2.1 样本说明 | 第16-18页 |
2.2 报道内容分析 | 第18-21页 |
2.3 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 第21-22页 |
2.4 报道形式分析 | 第22-23页 |
2.5 报道倾向分析 | 第23-24页 |
2.6 总体报道情况及呈现的郑州城市形象现状 | 第24-28页 |
第三章 《大河报》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 | 第28-36页 |
3.1 《大河报》在郑州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 | 第28-31页 |
3.1.1 《大河报》是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的中介和平台 | 第28-29页 |
3.1.2 《大河报》是郑州城市形象传播内容的把关人 | 第29-30页 |
3.1.3 《大河报》是郑州城市形象传播的舆论引导者 | 第30-31页 |
3.2 《大河报》在郑州城市形象传播中功能 | 第31-36页 |
3.2.1 赋予城市形象相关内容在报道中的地位 | 第31-32页 |
3.2.2 监测环境,反馈监控城市形象塑造的进展 | 第32-33页 |
3.2.3 为公众设置城市形象议题,引起重视和讨论 | 第33-34页 |
3.2.4 潜移默化影响受众,提升公众心目中城市形象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大河报》在传播郑州城市形象中的优势与不足 | 第36-42页 |
4.1 报道优势 | 第36-38页 |
4.1.1 以正面报道为主,建构良好城市形象 | 第36-37页 |
4.1.2 在报道中注重把握全局性和阶段性 | 第37-38页 |
4.2 报道不足之处 | 第38-42页 |
4.2.1 交通议题不突出,城市形象较模糊 | 第38-39页 |
4.2.2 舆论引导力度不够,舆论监督不足 | 第39-40页 |
4.2.3 报道信息来源以政府为主,单一化 | 第40页 |
4.2.4 图文运用较为保守 | 第40-41页 |
4.2.5 信息反馈互动不足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大河报》传播郑州城市形象的改进策略 | 第42-48页 |
5.1 加强议程设置,突显交通特征 | 第42-43页 |
5.2 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 | 第43-44页 |
5.3 拓宽新闻来源渠道,培育多元化声音 | 第44页 |
5.4 增强排版设计,增强视觉冲击力 | 第44-46页 |
5.5 加强反馈、互动意识,增强与受众互动 | 第46页 |
5.6 整合媒介资源,与新媒体联合发力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