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保障性住宅用地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保障性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保障性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大型居住社区 | 第19页 |
2.1.2 保障性住房 | 第19-20页 |
2.1.3 住房保障体系 | 第20页 |
2.1.4 保障性住宅用地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居住空间分异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空间失配理论 | 第22页 |
2.2.3 空间正义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土地竞租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上海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 第25-39页 |
3.1 上海住宅用地的历史演变及布局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3.1.1 上海住宅用地历史演变 | 第25-28页 |
3.1.2 上海住宅用地布局现状 | 第28-30页 |
3.2 上海住宅用地空间结构分析 | 第30-39页 |
3.2.1 “就业-居住”空间结构 | 第30-32页 |
3.2.2 “交通-居住”空间结构 | 第32-34页 |
3.2.3 “公共设施-居住”空间结构 | 第34-39页 |
第4章 上海保障性住宅用地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 第39-52页 |
4.1 上海住房保障体系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4.2 布局理念及驱动力分析 | 第40-42页 |
4.2.1 布局理念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布局驱动力分析 | 第41-42页 |
4.3 上海保障性住宅用地的历史演变及布局现状分析 | 第42-50页 |
4.3.1 上海保障性住宅用地历史演变 | 第42-46页 |
4.3.2 上海保障性住宅用地布局现状 | 第46-50页 |
4.4 上海保障性住宅用地空间结构及布局问题分析 | 第50-52页 |
4.4.1 城市空间分异 | 第50页 |
4.4.2 职住分离明显 | 第50-51页 |
4.4.3 总规导向不明确 | 第51-52页 |
第5章 上海保障性住宅用地空间布局微观实证研究 | 第52-65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52-57页 |
5.1.1 总体情况 | 第52-53页 |
5.1.2 社区现状 | 第53-55页 |
5.1.3 规划要求 | 第55-56页 |
5.1.4 规划蓝图 | 第56-57页 |
5.2 空间结构分析 | 第57-62页 |
5.2.1 “就业-居住”空间结构 | 第57-58页 |
5.2.2 “交通-居住”空间结构 | 第58-60页 |
5.2.3 “公共设施-居住”空间结构 | 第60-62页 |
5.3 布局问题 | 第62-63页 |
5.3.1 空间结构失衡 | 第62页 |
5.3.2 产业资本与劳动力失配 | 第62-63页 |
5.3.3 总规导向不明 | 第63页 |
5.4 优化路径建议 | 第63-65页 |
5.4.1 住宅分散布局 | 第63-64页 |
5.4.2 采取配建形式 | 第64页 |
5.4.3 给予政策优惠 | 第64-6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