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国外循环经济现状 | 第7-8页 |
1.2.2 国内循环经济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9-1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 第10-13页 |
2.1 资源型县域基本理论 | 第10页 |
2.2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 第10-13页 |
2.2.1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 第11-12页 |
2.2.3 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 | 第12页 |
2.2.4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区别 | 第12-13页 |
第三章 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3.1 潞城市第一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3.2 潞城市第二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3.3 潞城市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第四章 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4.1 政府引导不力,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17页 |
4.2 发展准备不足,环境承载力有限 | 第17-18页 |
4.3 创新活力不够,优势条件未挖掘 | 第18-19页 |
第五章 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索 | 第19-22页 |
5.1 以企业、家庭为单位的小循环 | 第19-20页 |
5.2 以产业园、企业集群为单位的中循环 | 第20-21页 |
5.3 以县域为单位的社会大循环 | 第21-22页 |
第六章 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22-29页 |
6.1 厚植优势,补齐短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循环经济发展搭好平台 | 第22-25页 |
6.1.1 厚植产业基础优势,补齐动力不足短板 | 第22-23页 |
6.1.2 厚植综改试点优势,补齐要素制约短板 | 第23-24页 |
6.1.3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补齐环境趋紧短板 | 第24-25页 |
6.2 突出重点,综合发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 第25-27页 |
6.2.1 多管齐下,破解难题,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 第25-26页 |
6.2.2 集约利用,突破瓶颈,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 第26页 |
6.2.3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增强科技创新动力 | 第26-27页 |
6.3 强化引导,凝心聚力,通过完善人才战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 第27-29页 |
6.3.1 解放思想,提升能力,进一步发挥干部队伍的引领作用 | 第27页 |
6.3.2 压实责任,逐项分解,进一步发挥考核机制的推动作用 | 第27-28页 |
6.3.3 依靠人民,成果共享,进一步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作用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Abstract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