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灰绿霉素A的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1.2.1 灰绿霉素A绝对构型的确认 | 第12-15页 |
1.2.2 灰绿霉素A的生物活性探究 | 第15-16页 |
1.2.3 灰绿霉素A的生物体内生成途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灰绿霉素A的生物合成 | 第17-19页 |
1.2.5 灰绿霉素A的化学合成 | 第19-25页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5-2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灰绿霉素A的设计、合成研究 | 第28-50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灰绿霉素A的设计合成 | 第29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9-49页 |
2.3.1 Knoevenagel缩环反应合成关键骨架结构化合物反应合成条件优化 | 第29-36页 |
2.3.1.1 离子液体中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2.3.1.2 镧系和过渡金属盐催化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31-33页 |
2.3.1.3 Pd(0)/Cu(Ⅰ)体系催化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33-36页 |
2.3.2 灰绿霉素A的拟全合成研究 | 第36-43页 |
2.3.2.1 化合物 12、14 的合成 | 第36页 |
2.3.2.2 化合物 22、25、23 的合成 | 第36-38页 |
2.3.2.3 化合物 32、33、35、36 的合成 | 第38-39页 |
2.3.2.4 化合物 41、42 的合成 | 第39-40页 |
2.3.2.5 化合物60系列的合成 | 第40-42页 |
2.3.2.6 化合物70系列的合成 | 第42-43页 |
2.3.3 主要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解析 | 第43-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50-61页 |
3.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50-51页 |
3.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51-52页 |
3.3 实验操作及结果 | 第52-6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一 主要产物和重要中间体的 1H NMR谱图 | 第68-77页 |
附录二 本文所使用的缩略语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