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条件下番茄弱致病青枯雷尔氏菌对强致病青枯雷尔氏菌的抑菌圈试验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番茄青枯菌的研究 | 第10-15页 |
1.1 番茄青枯病的危害 | 第10页 |
1.2 番茄青枯菌发病特点 | 第10页 |
1.3 青枯菌的特点 | 第10-12页 |
1.4 青枯菌致病机理 | 第12-15页 |
2 青枯病的控制技术 | 第15-24页 |
2.1 物理防治青枯病 | 第15-18页 |
2.1.1 合理规划生产节奏 | 第15页 |
2.1.2 太阳能消毒 | 第15页 |
2.1.3 抑菌土的应用 | 第15-18页 |
2.2 化学防治青枯病 | 第18页 |
2.2.1 化学物质熏蒸土壤 | 第18页 |
2.2.2 化学试剂 | 第18页 |
2.3 嫁接和育种技术防治青枯病 | 第18-20页 |
2.3.1 番茄嫁接防治青枯病 | 第18-19页 |
2.3.2 育种技术防治青枯病 | 第19-20页 |
2.4 生物防治技术 | 第20-24页 |
2.4.1 拮抗菌防治的青枯菌研究 | 第20-23页 |
2.4.2 无致病力青枯菌防治青枯菌的研究 | 第23-24页 |
3 青枯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24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6-3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1.1 病菌采集 | 第26页 |
1.2 培养基 | 第26页 |
1.3 主要设备与器材 | 第26页 |
1.4 供试材料和供试土壤 | 第2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6-31页 |
2.1 菌株的直接分离 | 第26-27页 |
2.2 疑似青枯菌菌株的验证 | 第27-28页 |
2.2.1 TZC培养验证 | 第27页 |
2.2.2 镜检验证 | 第27页 |
2.2.3 番茄植株感病验证 | 第27-28页 |
2.3 强致病力青枯菌的再提取 | 第28页 |
2.3.1 根系组织提取青枯菌 | 第28页 |
2.3.2 强致病力青枯菌的选取 | 第28页 |
2.4 弱致病力菌的形成 | 第28-29页 |
2.4.1 指示菌 | 第28页 |
2.4.2 弱致病青枯菌的获取 | 第28-29页 |
2.5 受试菌筛选 | 第29页 |
2.5.1 初筛 | 第29页 |
2.5.2 复筛 | 第29页 |
2.6 受试菌恒温培养及固体培养基移接 | 第29-31页 |
2.6.1 液体培养基准备 | 第29页 |
2.6.2 受试菌接种 | 第29页 |
2.6.3 初始浓度测定 | 第29-30页 |
2.6.4 弱致病菌的移接 | 第30页 |
2.6.5 指示菌喷雾及抑菌圈测定 | 第30页 |
2.6.6 最佳抑制温度、起始PH和取样时间点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第31-44页 |
1 青枯菌的验证 | 第31-32页 |
1.1 TTC培养形态 | 第31页 |
1.2 菌体形态 | 第31页 |
1.3 接种验证 | 第31-32页 |
2 不同培养条件下弱致病力青枯菌的浓度变化 | 第32-33页 |
2.1 不同温度条件下弱致病力青枯菌的浓度变化 | 第32页 |
2.2 不同PH条件下浓度的变化 | 第32-33页 |
3 各处理方差分析结果 | 第33页 |
4 各处理间抑菌圈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33-36页 |
4.1 温度间方差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4.2 PH间方差分析结果 | 第34页 |
4.3 时间点间方差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4.4 不同温度下浓度和抑菌圈的变化 | 第35页 |
4.5 不同PH下浓度和抑菌圈的变化 | 第35-36页 |
5 各处理间互作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36-41页 |
5.1 温度和pH互作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6-38页 |
5.2 时间点和PH互作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8-39页 |
5.3 取样时间点和温度互作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39-41页 |
6 温度取样时间点PH三因素处理抑菌圈 | 第41-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7页 |
1 温度对浓度的影响 | 第44页 |
2 PH对浓度的影响 | 第44页 |
3 时间点对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温度、pH和取样时间点对抑菌圈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