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4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7-22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一)实践意义 | 第18-21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3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24-3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创新点、重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 第38-40页 |
一 创新点 | 第38页 |
二 重点难点 | 第38-39页 |
三 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概念和价值 | 第40-67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相关概念 | 第40-57页 |
一 农民 | 第40-47页 |
二 公民 | 第47-51页 |
三 公民意识和农民公民意识 | 第51-57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 | 第57-67页 |
一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诉求 | 第57-63页 |
二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目标 | 第63-67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 第67-8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公民思想 | 第67-75页 |
一 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公民思想的主体 | 第67-69页 |
二 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公民思想的前提 | 第69-70页 |
三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公民思想的核心 | 第70-72页 |
四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公民思想的目标 | 第72-75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75-79页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基本内涵 | 第75-77页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 第77-79页 |
第三节 公民身份理论 | 第79-85页 |
一 古典公民身份理论的产生及其类型 | 第79-80页 |
二 现代公民身份理论及其发展 | 第80-83页 |
三 中西公民教育理论 | 第83-85页 |
第四节 公共领域理论 | 第85-89页 |
一 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 第85-87页 |
二 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历史梳理 | 第89-122页 |
第一节 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萌生期 | 第89-101页 |
一 1840-1911年晚清时期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孕育 | 第90-95页 |
二 1912-1949年民国时期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探索 | 第95-101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迂回期 | 第101-113页 |
一 土地改革时期国家指导下农民公民意识初露端倪 | 第102-105页 |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公民意识逐渐扩展 | 第105-108页 |
三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公民意识渐趋失衡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发展期 | 第113-122页 |
一 农民主体意识的形成 | 第113-115页 |
二 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 | 第115-118页 |
三 农民平等意识的确立 | 第118-122页 |
第五章 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解析 | 第122-203页 |
第一节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 第125-183页 |
一 我国农民爱国意识现状 | 第125-129页 |
二 我国农民公正意识现状 | 第129-134页 |
三 我国农民自由意识现状 | 第134-139页 |
四 我国农民平等意识现状 | 第139-144页 |
五 我国农民民主意识现状 | 第144-149页 |
六 我国农民法治意识现状 | 第149-157页 |
七 我国农民责任意识现状 | 第157-164页 |
八 我国农民自强意识现状 | 第164-167页 |
九 我国农民友善意识现状 | 第167-171页 |
十 我国农民公共意识现状 | 第171-177页 |
十一 我国农民文明意识现状 | 第177-180页 |
十二 我国农民诚信意识现状 | 第180-183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3-203页 |
一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内容片面 | 第184-188页 |
二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方法单一 | 第188-192页 |
三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环境失衡 | 第192-195页 |
四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受阻 | 第195-200页 |
五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主体模糊 | 第200-203页 |
第六章 城镇化过程中制约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因素探究 | 第203-222页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203-208页 |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 第203-205页 |
二 户籍制度的制约 | 第205-206页 |
三 我国三农领域法治建设不完善 | 第206-208页 |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208-217页 |
一 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 | 第208-210页 |
二 我国乡村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210-211页 |
三 我国农村公民社会发展滞后 | 第211-214页 |
四 我国农村公民文化结构失衡 | 第214-217页 |
第三节 个人层面的制约因素 | 第217-222页 |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 第217-219页 |
二 农民组织能力较弱 | 第219-220页 |
三 农民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 | 第220-222页 |
第七章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培育体系的思考 | 第222-306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原则 | 第222-227页 |
一 价值利益诉求与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相结合 | 第222-224页 |
二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与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相结合 | 第224-226页 |
三 时代精神培育与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相结合 | 第226-227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内容 | 第227-271页 |
一 公共层面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内容 | 第228-252页 |
二 个人层面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内容 | 第252-271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方法 | 第271-279页 |
一 大众传媒育人法 | 第272-274页 |
二 社会活动育人法 | 第274-275页 |
三 社会组织育人法 | 第275-277页 |
四 学校育人法 | 第277-278页 |
五 家庭育人法 | 第278-279页 |
第四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环境 | 第279-284页 |
一 将现代地方环境的建设和历史环境的传承相结合 | 第279-280页 |
二 将生活环境的投入和工作环境的付出相结合 | 第280-281页 |
三 将经济环境的追求和文化教育环境的塑造相结合 | 第281-283页 |
四 将现实环境的可视性和虚拟环境的接受性相结合 | 第283-284页 |
第五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 | 第284-296页 |
一 农民参与市场经济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奠定经济基础 | 第285-286页 |
二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奠定政治基础 | 第286-288页 |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完善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奠定社会基础 | 第288-291页 |
四 农村公民文化建设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奠定文化基础 | 第291-293页 |
五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奠定生态文明基础 | 第293-296页 |
第六节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主体 | 第296-306页 |
一 国家宏观顶层设计和外在制度保障 | 第296-299页 |
二 社会中观协调网络和内外沟通桥梁 | 第299-303页 |
三 个人微观底层思考和内在生成基础 | 第303-306页 |
结语 | 第306-309页 |
参考文献 | 第309-324页 |
附录 | 第324-33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32-333页 |
致谢 | 第33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