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不同内陆水体浮游藻类发生动态及预测模型构建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引言 | 第14-16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 ·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 | 第16-17页 |
| ·水体浮游藻类发生动态研究 | 第17-20页 |
| ·浮游藻类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 ·环境因子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浮游藻类的动态变化研究 | 第18-20页 |
| ·水体浮游藻类预测模型构建 | 第20-2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 2 水库浮游藻类发生动态及预测模型构建—亭下水库 | 第26-4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 ·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 ·水样的测定与分析 | 第27-2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 | 第30-40页 |
| ·亭下水库主要理化因子 | 第30-32页 |
| ·浮游藻类 | 第32-33页 |
| ·亭下水库叶绿素a 浓度预测模型构建 | 第33-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 第40页 |
| ·影响亭下水库藻类生长的主要驱动因子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3 水库浮游藻类发生动态及预测模型构建—梅湖水库 | 第42-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 ·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 ·水样的测定与分析 | 第43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 | 第43-52页 |
| ·梅湖水库主要理化因子 | 第43-45页 |
| ·梅湖水库浮游藻类种类组成 | 第45-46页 |
| ·梅湖水库叶绿素a 浓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46-52页 |
| ·讨论 | 第52-53页 |
| ·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影响亭下水库藻类生长的主要驱动因子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4 藻华浮游藻类发生动态及预测模型构建—校内池塘 | 第54-64页 |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54页 |
| ·采样池塘概况 | 第54页 |
| ·BP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第54页 |
| ·数据采集 | 第54-56页 |
| ·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丰度变化 | 第56-58页 |
| ·模型的设计、选择及验证 | 第58-60页 |
| ·模型数据集的选取及处理 | 第58-59页 |
| ·模型的构建及选择 | 第59-60页 |
| ·模型的敏感度分析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 ·训练获得的神经网络及其验证 | 第60-62页 |
| ·敏感度分析结果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5 藻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校内池塘 | 第64-7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 ·采样池塘基本情况 | 第64页 |
| ·样品采集和测定 | 第6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 ·采样池塘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64页 |
| ·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丰度变化 | 第64页 |
| ·采样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64-7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0-7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2页 |
|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