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2 XPM效应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方程 | 第21-25页 |
·交叉相位调制的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 第25-29页 |
·总结 | 第29-30页 |
3 入射光功率对高非线性光纤XPM组播贡献研究 | 第30-53页 |
·目前主要的组播技术 | 第30-37页 |
·基于SOA交叉增益调制的组播 | 第30-31页 |
·基于SOA交叉相位调制的组播 | 第31-32页 |
·基于SOA四波混频效应的全光组播 | 第32-34页 |
·基于光纤介质四波混频效应的全光组播 | 第34-35页 |
·基于PPLN波导和硅纳米线的全光组播 | 第35-37页 |
·本文在全光组播方面的研究工作 | 第37-51页 |
·仿真实验建立 | 第37-38页 |
·仿真结果和讨论 | 第38-51页 |
·总结 | 第51-53页 |
4 符合ITU粒度的组播研究 | 第53-65页 |
·仿真实验 | 第54页 |
·仿真结果 | 第54-57页 |
·增大码元速率仿真结果 | 第57-58页 |
·互换泵浦光和探测光波长仿真结果 | 第58-6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1-63页 |
·总结 | 第63-65页 |
5 波长间距变化引起XPM光谱演化研究与最大一阶增益频率公式修订 | 第65-87页 |
·光纤的基本参量 | 第65-67页 |
·仿真实验光谱图像 | 第67-79页 |
·微扰方法对XPM一阶最大增益谱频率公式修订 | 第79-86页 |
·总结 | 第86-87页 |
6 具有组播功能的NRZ到RZ码型转换性能研究 | 第87-99页 |
·基于高非线性光纤交叉相位调制的NRZ到RZ码转换工作原理 | 第88-89页 |
·仿真实验建立 | 第89-9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0-97页 |
·总结 | 第97-99页 |
7 16-QAM调制技术及仿真实现 | 第99-113页 |
·调制器基本原理 | 第99-103页 |
·16-QAM方案分析 | 第103-107页 |
·星型 16-QAM实现方案 | 第103-105页 |
·方型 16-QAM实现方案 | 第105-107页 |
·16-QAM发射端仿真实现 | 第107-111页 |
·总结 | 第111-113页 |
8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3-114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8页 |
附录A:论文中缩略词含义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