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缩略词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 1 稻米品质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2 淀粉的结构及直链淀粉含量 | 第11-12页 |
| 3 稻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 第12-19页 |
|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 | 第13-14页 |
| ·淀粉合成酶(SS) | 第14-16页 |
| ·淀粉分支酶(BE) | 第16-18页 |
| ·淀粉去分支酶(DBE) | 第18-19页 |
| 4 水稻Wx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Wx等位基因的种类 | 第19-23页 |
| ·Wx的微卫星CT_n等位基因种类 | 第23页 |
| ·Wx转录水平的表达调控 | 第23-24页 |
| ·Wx转录后水平的表达调控 | 第24-25页 |
| 5 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其他基因 | 第25-29页 |
| ·du基因 | 第25-29页 |
| ·其他基因 | 第29页 |
| 6 水稻QTL的研究概况 | 第29-33页 |
| ·QTL定位群体 | 第29-30页 |
|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QTL的定位与克隆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云恢290Wx相关分析 | 第33-43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云恢290和明恢63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 ·云恢290和明恢63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 ·Wx第一内含子剪接处碱基(G/T)差异检测 | 第35页 |
| ·云恢290 Wx的PCR扩增 | 第35-37页 |
| ·大肠杆菌转化 | 第37页 |
| ·云恢290 Wx基因测序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云恢290和明恢63直链淀粉含量 | 第37-38页 |
| ·Wx第一内含子剪接处碱基(G/T)差异 | 第38-39页 |
| ·云恢290 Wx基因测序结果 | 第39-40页 |
| 3 讨论 | 第40-43页 |
| ·云恢290直链淀粉含量下降 | 第40-41页 |
| ·恢290Wx与已有等位基因的对比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QTL群体的构建与qLAC8初定位 | 第43-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QTL群体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43页 |
| ·QTL群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页 |
| ·连锁标记的筛选 | 第43-45页 |
| ·QTL初定位 | 第45-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 ·杂交植株的筛选 | 第46-47页 |
| ·QTL群体直链淀粉含量 | 第47-48页 |
| ·连锁标记 | 第48-49页 |
| ·qLAC8初定位 | 第49-53页 |
| 3 讨论 | 第53-55页 |
| ·QTL群体的构建 | 第53页 |
| ·qLAC8与Chr8上已有直链淀粉含量相关QTL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直链淀粉含量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5-64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 ·R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 ·直链淀粉含量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6-5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 ·淀粉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 | 第59-60页 |
| ·其他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表达 | 第60-61页 |
| 3 讨论 | 第61-64页 |
| ·淀粉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 | 第61-62页 |
| ·其他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表达 | 第62-63页 |
| ·有表达差异的基因与qLAC8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 附录A 实验仪器 | 第76-77页 |
| 附录B 实验试剂 | 第77-79页 |
| 附录C 云恢290Wx序列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