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丁善德及其钢琴音乐作品简介 | 第11-15页 |
第一节 丁善德简介 | 第11页 |
第二节 丁善德音乐作品简介 | 第11-15页 |
第二章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特点及其创作技法分析 | 第15-21页 |
第一节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特点 | 第15-18页 |
一、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 第15-16页 |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 | 第16-17页 |
三、强烈的现实主义写实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技法分析 | 第18-21页 |
一、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相融合的演奏思维 | 第18-19页 |
(一)、线性思维 | 第18-19页 |
(二)、立体思维 | 第19页 |
二、时代风格及其多样音色的发掘 | 第19-20页 |
(一)、时代风格的体现 | 第19-20页 |
(二)、多样音色的发掘 | 第20页 |
三、钢琴技巧与艺术内容的紧密结合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丁善德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时代特质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丁善德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时代印记 | 第21-22页 |
一、锋芒初露创作期: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摄取 | 第21页 |
二、成熟发展创作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入 | 第21-22页 |
三、融会贯通创作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整合 | 第22页 |
第二节 丁善德音乐作品中的时代价值的体现 | 第22-27页 |
一、创新式的调性思维 | 第23页 |
(一)、泛调性 | 第23页 |
(二)、调式叠置 | 第23页 |
(三)、“丁氏乐音体系” | 第23页 |
二、现代性的和声手法 | 第23-24页 |
(一)、变和弦 | 第23-24页 |
(二)、高叠和弦 | 第24页 |
(三)、多层和弦 | 第24页 |
三、打破传统的曲式结构 | 第24-27页 |
(一)、动机材料的创新性运用 | 第24页 |
(二)、曲式结构的创新 | 第24-27页 |
第四章 丁善德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内涵分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 | 第27-30页 |
一、“民族风格”和“民族化”的观念 | 第27-28页 |
二、欧洲复调技法与民间多声技法的融合 | 第28-29页 |
三、中国民族五声性调式和声与欧洲大小调功能性和声的融合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丁善德音乐作品中民族元素的体现 | 第30-35页 |
一、传统和弦的民族性 | 第30-31页 |
二、复调手法运用 | 第31-32页 |
三、音乐旋律与素材 | 第32-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作者简历 | 第39-43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39页 |
二、学术论文 | 第39-4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