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相关问题背景介绍 | 第8-9页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四、文章研究的方法论及框架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 第14-30页 |
第一节 ADR 的内涵及特性 | 第14-16页 |
一、ADR 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ADR 的特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ADR 的主要形式 | 第16-21页 |
一、调解及其派生形态 | 第16-18页 |
二、仲裁及其派生形态 | 第18-19页 |
三、谈判及其派生形态 | 第19-21页 |
第三节 ADR 与诉讼相比较的价值确认 | 第21-29页 |
一、诉讼的压力和固有弊端 | 第22-24页 |
二、ADR 的价值确认 | 第24-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我国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ADR 模式 | 第30-48页 |
第一节 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概述 | 第30-35页 |
一、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相关概况 | 第30-31页 |
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历程 | 第31-34页 |
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特点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解决机制 | 第35-41页 |
一、我国交通事故处理机制发展概况 | 第35-37页 |
二、我国当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ADR 模式 | 第37-41页 |
第三节 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1-47页 |
一、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 | 第42-43页 |
二、交通事故民事责任认定救济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三、全国范围内赔偿标准不统一 | 第44-45页 |
四、公安机关交通事故管理部门调解作用弱化 | 第45页 |
五、未充分发挥保险机构解决纠纷的作用 | 第45-46页 |
六、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国外交通事故民事责任之ADR 考察 | 第48-59页 |
第一节 世界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特点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ADR 及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 | 第49-54页 |
一、美国 | 第49-52页 |
二、英国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大陆法系国家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 | 第54-58页 |
一、日本 | 第54-56页 |
二、德国 | 第56-57页 |
三、法国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我国交通事故之民事责任ADR 的完善 | 第59-71页 |
第一节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ADR 法律基础的完善 | 第59-62页 |
一、交通事故民事责任认定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59-61页 |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的统一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的建构 | 第62-67页 |
一、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行政调解的构想 | 第62-65页 |
二、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的构想 | 第65-67页 |
第三节 社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风险分担机制的建构 | 第67-70页 |
一、全国性机动车保险理赔协作联盟组织的建立 | 第67-68页 |
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机构建设的完善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