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弹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古琴(七弦琴)、瑟论文

《平沙落雁》考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9-13页
 一、研究现状综述第9-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第一章 《平沙落雁》的出现时间与存见情况第13-22页
 第一节 《平沙落雁》最早谱本考第13-14页
 第二节 《平沙落雁》曲谱的存见情况第14-21页
 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平沙落雁”在各琴派中的传承脉络梳理第22-46页
 第一节 以《大还阁琴谱》为代表的虞山派传谱第22-27页
  一、大还阁本《平沙落雁》的价值第23-24页
  二、《大还阁琴谱》对虞山派师承各谱本的影响第24-26页
  三、谱本提供的解题、后记、琴曲来源及调式调弦法等信息第26-27页
 第二节 以《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为代表的广陵派传谱第27-35页
  一、广陵派早期谱本对虞山的继承与变化第27页
  二、《五知斋琴谱》鲜明的广陵派传谱特征第27-29页
  三、广陵派其他谱本对《五知斋》本的继承第29-31页
  四、《蕉庵琴谱》本与“南平沙”第31页
  五、《枯木禅琴谱》对《蕉庵琴谱》本的继承第31-33页
  六、谱本提供的解题、后记、琴曲来源及调式调弦法等信息第33-35页
 第三节 以《百瓶斋琴谱》《天闻阁琴谱》为代表的蜀派传谱第35-36页
  一、蜀派在清后期的发展第35页
  二、蜀派《平沙落雁》的谱本第35-36页
 第四节 以《琴学入门》与《琴学初津》为代表的浦城派传谱第36-40页
  一、浦城派“平沙落雁”的早期谱本第37-38页
  二、《琴学初津》对浦城派谱本的继承及“五均平沙”第38页
  三、解题与后记第38-40页
  四、浦城派传谱的《平沙落雁》打谱谱本第40页
 第五节 以《悟雪山房琴谱》为代表的岭南派传谱第40-41页
 第六节 20世纪产生的传谱第41-44页
  一、《琴学丛书》本《平沙落雁》及其它第41-42页
  二、《龙吟馆琴谱》《琴学正律》及《梅庵琴谱》第42-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几个主要流派传谱的材料、旋律及技法比较分析第46-88页
 第一节 虞山、广陵派传谱的形态比较第46-56页
  一、产生于17世纪中期的三谱结构比较第46-52页
  二、各谱取音和指法细节差异第52-54页
  三、广陵派各谱增益对比第54-56页
 第二节 广陵派传谱与蜀派、浦城派形态比较第56-68页
  一、浦城派传谱形态分析第57-63页
  二、蜀派传谱形态分析第63-65页
  三、各谱取音和指法细节差异第65-66页
  四、打谱节奏的差异第66-68页
 第三节 传世至今的两个代表——南、北《平沙》第68-74页
 第四节 右手指法对音色影响的声学分析第74-86页
 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平沙落雁》均调研究第88-101页
 第一节 存见《平沙落雁》所用均调情况统计第88-92页
  一、以三弦为宫的正调调弦法条件下的《平沙落雁》,第88-91页
  二、外调调弦法条件下的《平沙落雁》第91-92页
 第二节 正调五音调异名释义第92-98页
  一、“宫调”情况第92-95页
  二、“羽调”“徵羽调”情况第95-96页
  三、“徵音”“徵调”情况第96-97页
  四、“商音”“商角音”情况第97-98页
 第三节 外调异名释义第98-101页
  一、《琴学练要》与《春草堂琴谱》的五均平沙第98页
  二、《琴谱谐声》的均调第98-99页
  三、《琴学初津》第99-101页
结语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录第110-156页
 (附录一:传承谱族示意图)第110-112页
 (附录二:曲谱)第112-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群众舞蹈”探究
下一篇:张若谷的生平、音乐评论及文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