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耕作学与有机农业论文--耕作的制度和方式论文

黄淮海两熟制资源季节间优化配置及季节内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1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9页
     ·气候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3-15页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种植制度的影响第15-17页
     ·黄淮海两熟区主要种植制度研究第17-19页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第21-30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试验数据来源第21页
     ·气象数据第21-22页
     ·季节间资源分配率与资源分配比值计算第22页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产量第22-23页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模式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第23-26页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形成与光、温、水资源的关系第26-27页
     ·小麦、玉米资源生产效率比较第27-28页
   ·讨论第28-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冬小麦-夏玉米及双季玉米种植模式资源配置优化第30-46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试验地概况第30-31页
     ·试验设计第31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1-33页
     ·数据分析第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43页
     ·不同种植模式中作物生育进程第33-34页
     ·不同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第34页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比较第34-39页
     ·不同模式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及生物量比较第39-41页
     ·不同种植模式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第41-42页
     ·不同模式光能利用效率比较第42-43页
   ·讨论第43-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第46-59页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试验点概述第46页
     ·试验设计第46-47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7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7-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6页
     ·不同播期间生态因子差异分析第48-49页
     ·不同播期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物量第49-50页
     ·不同播期玉米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50-51页
     ·不同播期玉米籽粒灌浆动态第51-53页
     ·产量及粒重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第53-54页
     ·玉米产量与生态因子的定量关系第54-55页
     ·粒重与生态因子的定量关系第55-56页
   ·讨论第56-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滴灌分期施氮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第59-71页
   ·材料与方法第59-62页
     ·试验地概况第59-60页
     ·试验设计第60-6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1-62页
     ·数据处理第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69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62-63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63-64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第64-65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的影响第65-66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66-67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植株氮浓度的影响第67-68页
     ·滴灌分期施氮对夏玉米氮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第68-69页
   ·讨论第69-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耕作方式与缓释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第71-79页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试验地概况第71-72页
     ·试验设计第72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72-73页
     ·数据处理第73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7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第73-74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74-75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第75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花前、花后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75-76页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76-77页
   ·讨论第77-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七章 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技术体系集成第79-85页
   ·技术规范第79-82页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第79-81页
     ·双季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第81-82页
   ·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第82-83页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示范第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八章 结论第85-87页
   ·主要结论第85页
   ·创新点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个人简介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旱地钵体苗自动移栽机理论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唐菖蒲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在抗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