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晖《西厢记》工笔人物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7页 |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7-8页 |
三、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五、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王叔晖与《西厢记》 | 第15-25页 |
·王叔晖生平 | 第15页 |
·明清《西厢记》插图的主要版本 | 第15-22页 |
·王叔晖《西厢记》插图创作背景 | 第22-24页 |
·王叔晖《西厢记》主要版本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王叔晖《西厢记》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 | 第25-47页 |
·传神与取神 | 第25-28页 |
·传神 | 第25-27页 |
·取神 | 第27-28页 |
·骨法用笔与线性特征 | 第28-32页 |
·骨法用笔 | 第28-30页 |
·线性特征 | 第30-32页 |
·画面设色与人物形象 | 第32-42页 |
·画境与心境的结合 | 第32-33页 |
·画面中对红色的运用 | 第33-34页 |
·美而不俗的女子形象 | 第34-39页 |
·吸收明清服装特点 | 第39-42页 |
·构图与透视 | 第42-47页 |
·构图:人物比例放大,视觉形象平衡 | 第42-43页 |
·透视:吸收西方透视理念 | 第43-45页 |
·对界画的继承与发展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王叔晖《西厢记》从文学语言到绘画语言 | 第47-52页 |
·《西厢记》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 第47-48页 |
·从文学语言到绘画语言的转化 | 第48-52页 |
·迁想妙得 | 第48-50页 |
·不遗巨细 | 第50页 |
·张弛有度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王叔晖《西厢记》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 第52-59页 |
·“藏”与“露”——露其要处而隐其全 | 第52-54页 |
·“虚”与“实”——实景清而空景现 | 第54-56页 |
·“静”与“动”——动中机向静中存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王叔晖《西厢记》作品的评价与影响 | 第59-66页 |
·王叔晖《西厢记》的评价 | 第59页 |
·王叔晖《西厢记》的影响 | 第59-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