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知识的检验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绪论 科学知识检验的研究概况 | 第15-2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学术前史 | 第18-27页 |
一、科学知识的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科学知识检验的研究概念与思路 | 第27-39页 |
第一节 概念的界说 | 第27-35页 |
一、科学·科学知识 | 第27-31页 |
二、实践·科学实践 | 第31-35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35-39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科学知识的结构 | 第39-64页 |
第一节 陈述和陈述的集合 | 第40-48页 |
一、陈述 | 第41-42页 |
二、观察陈述与理论陈述 | 第42-45页 |
三、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与还原论 | 第45-48页 |
第二节 科学研究纲领 | 第48-52页 |
一、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 第48-50页 |
二、科学知识的研究纲领模式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力场”与“范式” | 第52-58页 |
一、“两个教条”与“力场比喻” | 第52-56页 |
二、范式与学科母式 | 第56-58页 |
第四节 “非理性”与“权力” | 第58-64页 |
一、科学知识与“非理性” | 第59-61页 |
二、科学知识与政治权力 | 第61-64页 |
第三章 科学知识的检验——从逻辑到历史 | 第64-91页 |
第一节 证实 | 第66-72页 |
一、证实原则 | 第66-68页 |
二、强证实与弱证实 | 第68-70页 |
三、科学知识的证实 | 第70-72页 |
第二节 证伪 | 第72-78页 |
一、证伪度与确认度 | 第72-73页 |
二、证伪主义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 | 第73-76页 |
三、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 | 第76-78页 |
第三节 不可通约性 | 第78-84页 |
一、科学知识的范式转换模式 | 第78-80页 |
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 | 第80-84页 |
第四节 进化 | 第84-91页 |
一、科学知识的进化模式 | 第84-86页 |
二、波普尔的科学知识进化论 | 第86-91页 |
第四章 科学知识的检验——实践 | 第91-121页 |
第一节 科学知识的发展 | 第92-98页 |
一、整体化——专业化——系统化 | 第93-95页 |
二、现象——经验概括——本质规律 | 第95-98页 |
第二节 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 第98-108页 |
一、科学知识与生产、社会和文化的交织 | 第99-103页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行动者” | 第103-105页 |
三、科学知识与社会性共识的形成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第108-121页 |
一、科学知识的真理性 | 第109-112页 |
二、科学知识的地方性 | 第112-114页 |
三、科学知识的实践性 | 第114-116页 |
四、科学知识的实践检验过程 | 第116-121页 |
结语 科学知识的检验是逻辑与实践的统一 | 第121-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5-136页 |
致谢词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