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追踪线索加工方式的特点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3页 |
2 视觉索引理论与客体档案理论之争 | 第13-16页 |
·视觉索引理论 | 第14-15页 |
·客体档案理论 | 第15-16页 |
·理论争议 | 第16页 |
3 多目标追踪领域对追踪线索的研究 | 第16-22页 |
·视觉索引理论对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线索的研究 | 第18-19页 |
·客体档案理论对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线索的研究 | 第19-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4 训练人群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上的差异 | 第22-24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6 研究一:线索阶段静态复合线索的影响 | 第27-34页 |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研究参与者 | 第27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研究程序 | 第29-30页 |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客体档案理论的拓展-线索阶段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人群对特征和位置线索应用的差异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7 研究二:线索阶段动态线索的影响 | 第34-46页 |
·实验一:颜色因素的探讨 | 第35-40页 |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参与者 | 第35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35-36页 |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实验程序 | 第36页 |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实验二:形状因素的探讨 | 第40-46页 |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实验讨论 | 第43-46页 |
8 总体讨论 | 第46-53页 |
·线索加工与客体档案理论 | 第46页 |
·任务表现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实验范式的因素 | 第46-47页 |
·对抑制的分析 | 第47-48页 |
·关于人群选取的偏差 | 第48-49页 |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49-51页 |
·关于自变量——不同组实验参与者的选取 | 第49页 |
·关于因变量——实验分数的界定 | 第49-50页 |
·关于研究范式——混色任务与同色任务 | 第50-51页 |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51-52页 |
·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51页 |
·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51-52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研究不足 | 第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9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