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1 甘草的资源现状 | 第10-11页 |
| 2 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第11-14页 |
| 3 甘草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 第14-15页 |
|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模式 | 第14页 |
| ·干旱胁迫对甘草的影响 | 第14-15页 |
| 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转录组测序技术简介 | 第15页 |
| ·转录组测序在药用植物次级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适度干旱胁迫对甘草有效成分积累的调控 | 第18-32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仪器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 2 方法 | 第19-22页 |
| ·甘草栽培与干旱胁迫 | 第19-21页 |
| ·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 3 方法学考察 | 第22-23页 |
| ·线性关系 | 第22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22页 |
| ·重现性试验 | 第22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22页 |
| ·加样回收试验 | 第22-23页 |
| 4 结果 | 第23-30页 |
| ·干旱胁迫实验 | 第23-24页 |
| ·HPLC 色谱条件的建立与方法学考察 | 第24-30页 |
| ·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测定结果 | 第30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干旱胁迫调控甘草有效成分积累的分子机制 | 第32-42页 |
| 1 材料 | 第32页 |
| 2 方法 | 第32-35页 |
| ·甘草根总 RNA 的提取、片段化与 cDNA 合成和测序 | 第32-33页 |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 ·测序数据产量 | 第35页 |
| ·Unigene 的功能注释 | 第35-36页 |
| ·Unigene 的 GO 分类 | 第36-37页 |
| ·Unigene 的代谢通路分析 | 第37-38页 |
| ·预测编码蛋白质 | 第38页 |
| ·Unigene 表达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甘草根中紫杉烯 5-α羟化酶和鲨烯合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42-53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2-43页 |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 ·实验所用容器和耗材的处理 | 第43页 |
| 2 方法 | 第43-48页 |
| ·甘草根总 RNA 提取 | 第43-44页 |
| ·RNA 的反转录及 PCR 扩增 | 第44-45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5页 |
| ·退火温度及循环数分析 | 第45-46页 |
| ·cDNA 模板量的分析 | 第46页 |
| ·半定量 RT-PCR | 第46-48页 |
| 3 结果 | 第48-51页 |
| ·总 RNA 提取 | 第48页 |
| ·GuT5H、GuSQS PCR 退火温度的分析 | 第48-49页 |
| ·GuT5H、GuSQS PCR 循环数分析 | 第49-50页 |
| ·cDNA 模板量的分析 | 第50页 |
| ·GuT5H、GuSQS RT-PCR 结果 | 第50-51页 |
| 4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甘草紫杉烯 5-α羟化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3-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 ·序列来源 | 第53-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 ·GuT5H cDNA 开放阅读框分析 | 第54-55页 |
| ·甘草 GuT5H 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55页 |
| ·甘草 GuT5H 的疏水性和跨膜结构域预测和分析 | 第55-56页 |
| ·甘草 GuT5H 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 第56-57页 |
| ·甘草与其他植物 T5H 蛋白的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 第57-59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 1 总结 | 第60页 |
| 2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 致谢与基金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