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铅离子的危害和污染来源 | 第10-11页 |
| ·铜离子的危害和污染来源 | 第11页 |
| ·分离富集方法概述 | 第11-14页 |
| ·沉淀分离法 | 第11-12页 |
| ·离子交换分离法 | 第12页 |
| ·电化学分离法 | 第12页 |
| ·色谱分离法 | 第12-13页 |
| ·固相萃取分离法 | 第13页 |
| ·气浮分离法 | 第13-14页 |
| ·改性凹凸棒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凹凸棒概述 | 第14页 |
| ·凹凸棒的吸附性能和机理 | 第14页 |
| ·改性凹凸棒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改性活性炭纤维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活性炭纤维概述 | 第16页 |
| ·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和机理 | 第16页 |
| ·改性活性炭纤维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19-2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0-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 ·壳聚糖改性 ATP 同时分离富集铜、铅离子 | 第21-23页 |
| ·ACF 分离富集铅离子 | 第23-2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53页 |
| ·壳聚糖改性 ATP 吸附剂同时分离富集 Cu(Ⅱ)和 Pb(Ⅱ) | 第25-37页 |
|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25-27页 |
| ·最佳吸附剂的筛选 | 第27-28页 |
| ·pH 值对去除 Cu(Ⅱ ) 和 Pb(Ⅱ )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吸附平衡时间对去除 Cu( Ⅱ )和 Pb(Ⅱ ) 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吸附剂加入量对去除 Cu( Ⅱ )和 Pb(Ⅱ ) 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 第31-32页 |
| ·解吸剂浓度对 Cu( Ⅱ) 和 Pb( Ⅱ )回收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解吸剂用量对 Cu( Ⅱ) 和 Pb( Ⅱ )回收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再生性能 | 第34-35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5页 |
| ·样品分析 | 第35-37页 |
| ·活性炭纤维分离富集测定 Pb(Ⅱ) | 第37-53页 |
|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37-38页 |
| ·不同比表面积的 ACF 对 Pb(Ⅱ )去除的影响 | 第38-42页 |
| ·Ca(Ⅱ )盐种类对去除 Pb(Ⅱ )的影响 | 第42-44页 |
| ·Ca(Ⅱ )盐浓度对去除 Pb(Ⅱ )的影响 | 第44-45页 |
| ·pH 对去除 Pb(Ⅱ ) 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吸附剂用量对 Pb(Ⅱ )去除的影响 | 第46页 |
|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 第46-47页 |
| ·解吸剂浓度对 Pb(Ⅱ )回收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解吸剂用量对 Pb(Ⅱ )回收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吸附剂的再生性能 | 第49-50页 |
| ·与其他吸附剂对 Pb(Ⅱ ) 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50-51页 |
| ·样品分析 | 第51-53页 |
| 4.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