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相关概念释义 | 第16-19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国内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历史建成环境的演变历程 | 第25-40页 |
·古代建筑设计(19 世纪末叶以前) | 第25-27页 |
·现代建筑设计(20 世纪初至 50 年代) | 第27-30页 |
·后现代建筑设计(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 | 第30-31页 |
·当代建筑设计(21 世纪初至今) | 第31-39页 |
·地域主义的影响 | 第32-33页 |
·高技风格的影响 | 第33-35页 |
·解构主义的影响 | 第35-3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历史建成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原则 | 第40-52页 |
·宏观层面——从城市整体规划出发 | 第41-46页 |
·融入城市整体环境 | 第41-42页 |
·延续城市空间肌理 | 第42-44页 |
·突出历史建筑标志性地位 | 第44-46页 |
·微观层面——从建筑空间设计出发 | 第46-50页 |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6-47页 |
·文脉主义的原则 | 第47-48页 |
·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48-49页 |
·整体性设计原则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历史建成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策略 | 第52-82页 |
·与历史建成环境相协调的新建筑设计策略 | 第52-68页 |
·与周边历史环境相协调 | 第52-61页 |
·与相邻历史建筑相协调 | 第61-66页 |
·与历史文化因素相协调 | 第66-68页 |
·与历史建成环境相对比的新建筑设计策略 | 第68-74页 |
·尺度的对比 | 第69-70页 |
·轮廓的对比 | 第70-72页 |
·材质与色彩的对比 | 第72-73页 |
·新建筑作为老建筑的背景 | 第73-74页 |
·与历史建成环境相融合的新建筑设计策略 | 第74-80页 |
·界面融合 | 第74-77页 |
·体块融合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工程实践——南京体育学院网球学院 | 第82-93页 |
·项目概况 | 第82-84页 |
·现状条件 | 第82-83页 |
·基地现状 | 第83-84页 |
·设计目标 | 第84-85页 |
·总体规划 | 第85-87页 |
·保护原有轴线,整合空间序列 | 第85-86页 |
·梳理校园路网,重组交通秩序 | 第86页 |
·控制建筑体量,维护肌理形态 | 第86-87页 |
·建筑单体设计 | 第87-91页 |
·网球中心区 | 第87-88页 |
·综合楼 | 第88-90页 |
·高尔夫练习场 | 第90-91页 |
·设计总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93-96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