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认知诗学对比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6页 |
第一节 传统文体学上的诗歌与小说 | 第9-13页 |
·传统文体学中的诗歌 | 第9-11页 |
·传统文体学中的小说 | 第11-12页 |
·传统文体学框架中的诗歌与小说对比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认知诗学研究概览 | 第13-16页 |
·广义与狭义 | 第13-14页 |
·认知诗学的实践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与小说的立体分析 | 第16-38页 |
第一节 诗歌文本的认知架构模式 | 第16-24页 |
·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 | 第16-17页 |
·以心理空间理论考察《夕阳楼》的音形义互动 | 第17-21页 |
·以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莲的心事》的意象构建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小说文本的认知架构模式 | 第24-38页 |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村上式”比喻 | 第25-31页 |
·ICM理论及偏离 | 第31-32页 |
·从ICM理论看“托尼瀑谷”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32-38页 |
第三章 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与小说的宏观对比 | 第38-49页 |
第一节 以ICM理论考察诗歌的情感脉络走向 | 第38-43页 |
·关于ICM理论的适切性 | 第38页 |
·《致橡树》的情感脉络考察 | 第38-43页 |
第二节 从空间场景转换看小说的叙事情节推进 | 第43-49页 |
·空间关系认知与叙事 | 第43-44页 |
·《托尼瀑谷》的情节推进考察 | 第44-49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