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 ·人类建设活动引发的环境、资源问题 | 第18-19页 |
| ·低冲击开发在相关领域的发展 | 第19-20页 |
| ·滨水住区的价值体现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 ·太湖流域 | 第23-24页 |
| ·滨水住区 | 第24-25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 | 第25-2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 ·对上述研究的综合分析 | 第29-30页 |
|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 第2章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2-48页 |
| ·滨水住区概述 | 第32-33页 |
| ·滨水住区的特点 | 第32页 |
| ·滨水住区的类型 | 第32-33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历史与现状 | 第33-42页 |
| ·太湖流域区位特征 | 第33-36页 |
| ·太湖流域传统的滨水住宅 | 第36-39页 |
| ·太湖流域现代滨水住区的概况 | 第39-42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42-44页 |
| ·规划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 第42-43页 |
| ·住区设计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 第43页 |
| ·经济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 第43-44页 |
| ·生态层面的问题及分析 | 第44页 |
| ·主观调查与分析 | 第44-46页 |
| ·调查方法 | 第44页 |
| ·调查对象概况 | 第44-45页 |
| ·对滨水住区开发建设的建议 | 第45-46页 |
| ·住宅基本状况 | 第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 第3章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60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 | 第48-51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产生 | 第48-49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原则 | 第49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技术方法 | 第49-51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滨水住区开发设计中的适用性探索 | 第51-58页 |
| ·适用性的概念 | 第51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扩展运用 | 第51-55页 |
| ·低冲击开发与滨水住区开发的共通性 | 第55-57页 |
| ·低冲击开发对滨水住区开发设计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设计方向——低冲击开发设计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页 |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 第4章 国内外相关先例分析 | 第60-80页 |
| ·国外相关先例分析 | 第60-67页 |
|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人工河沿岸住宅区改建 | 第60-62页 |
| ·日本东京湾滨水区规划设计 | 第62-64页 |
| ·荷兰阿姆斯特丹伯尼奥·斯伯伦伯格住宅区 | 第64-67页 |
| ·国内相关先例分析 | 第67-79页 |
|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 | 第67-73页 |
| ·江苏省常熟润欣花园住宅小区 | 第73-76页 |
| ·浙江省湖州市余家漾住宅小区 | 第76-79页 |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 第5章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 | 第80-110页 |
| ·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目标 | 第80-81页 |
| ·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原则 | 第81-82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方法 | 第82-87页 |
| ·资源利用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 第82-83页 |
| ·历史文脉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 第83-84页 |
| ·城市设计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 第84-86页 |
| ·建筑设计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 第86页 |
| ·生态环境层面的低冲击开发运用 | 第86-87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要点 | 第87-104页 |
| ·资源利用 | 第87-95页 |
| ·功能定位 | 第95-96页 |
| ·规划设计 | 第96-98页 |
| ·住宅设计 | 第98-100页 |
| ·环境设计 | 第100-103页 |
| ·技术运用 | 第103-104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低冲击开发设计应用 | 第104-108页 |
| ·浙江湖州八里店镇潞村古桥及新农村建设方案设计 | 第104-108页 |
| ·小结 | 第108页 |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 ·太湖流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为滨水住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第110页 |
| ·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太湖流域滨水住区开发中具有实践性 | 第110页 |
| ·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 | 第110-111页 |
| ·创新点 | 第111页 |
| ·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第111-112页 |
| ·对太湖流域滨水住区的低冲击开发设计的展望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第118-119页 |
| 附录 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第119-122页 |
| 附录 3 低冲击开发运用案例 | 第122-128页 |
| 附录 4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 | 第128-13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