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第17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道路交叉口 | 第17-18页 |
| ·建筑形态 | 第18页 |
| ·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第2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历史沿革 | 第22-30页 |
| ·步行时代 | 第22-23页 |
|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起源 | 第22-23页 |
|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功能特征 | 第23页 |
| ·马车时代 | 第23-28页 |
| ·马车时代下的西方城市道路交叉口 | 第24-25页 |
| ·马车时代下的中国城市道路交叉口 | 第25-26页 |
| ·马车时代下的中西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差异分析 | 第26-28页 |
| ·汽车时代 | 第28-29页 |
| ·汽车时代下的城市道路交叉口 | 第28页 |
| ·后汽车时代下的城市道路交叉口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30-53页 |
| ·城市层面 | 第30-32页 |
| ·区域文化 | 第30-31页 |
| ·周边建筑 | 第31-32页 |
| ·城市气候 | 第32页 |
| ·道路层面 | 第32-35页 |
| ·视三角原则 | 第32-33页 |
| ·人流因素 | 第33页 |
| ·道路格局 | 第33-35页 |
| ·建筑层面 | 第35-51页 |
| ·平面布局 | 第35-38页 |
| ·沿街界面 | 第38-41页 |
| ·转角处理 | 第41-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的类型模式 | 第53-67页 |
| ·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的模式 | 第53-57页 |
| ·围合型模式 | 第53-55页 |
| ·延续型模式 | 第55-56页 |
| ·半开敞型模式 | 第56-57页 |
| ·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的特征 | 第57-63页 |
| ·双重性 | 第57-59页 |
| ·可识别性 | 第59-61页 |
| ·方向性 | 第61-62页 |
| ·整体性 | 第62-63页 |
| ·典型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建筑形态 | 第63-66页 |
| ·主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口建筑形态 | 第64-65页 |
| ·次干道与次干道交叉口建筑形态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设计案例分析 | 第67-75页 |
| ·项目简介 | 第67-70页 |
| ·区位背景 | 第67-69页 |
| ·现状分析 | 第69-70页 |
| ·设计要求 | 第70页 |
| ·研究成果应用 | 第70-74页 |
| ·人民路与海会路交叉口 | 第70-73页 |
| ·人民路与天华路交叉口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75-77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75页 |
| ·贡献与不足 | 第75-76页 |
| ·研究的贡献 | 第75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75-76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件 | 第81-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