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加固混凝土柱的计算分析与试验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表格清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FRP 复合材料的简介 | 第16-18页 |
·FRP 复合材料的概念、种类及力学性能 | 第16-17页 |
·FRP 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 | 第17-18页 |
·FRP 复合材料的发展背景 | 第18页 |
·FRP 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柱的工程应用与研究 | 第18-23页 |
·FRP 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柱的原因 | 第18-19页 |
·FRP 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柱的工程应用状况 | 第19-21页 |
·FRP 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柱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本文的目标 | 第23-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理论推导 | 第25-47页 |
·材料的工程常数 | 第25-30页 |
·混凝土的工程常数 | 第25-26页 |
·GRP 的工程常数 | 第26-30页 |
·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 | 第30-34页 |
·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混凝土 | 第30页 |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FRP | 第30-33页 |
·坐标转换 | 第33-34页 |
·模型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34-46页 |
·计算模型简述 | 第34-35页 |
·位移计算方程 | 第35页 |
·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位移计算方程的简化 | 第36-37页 |
·三向应变计算公式 | 第37-38页 |
·三向应力计算公式 | 第38-41页 |
·积分常数的确定(D1,D2,D3) | 第41页 |
·混凝土的屈服准则 | 第41-42页 |
·约束行为和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42-44页 |
·理论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ABAQUS 建模 | 第47-59页 |
·几何模型参数 | 第47-48页 |
·材料参数 | 第48页 |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48-53页 |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的换算 | 第48-49页 |
·核心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49-51页 |
·核心混凝土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51-53页 |
·FRP 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53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3-57页 |
·材料角度设置 | 第53-54页 |
·接触问题 | 第54-55页 |
·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 | 第55页 |
·单元的选择 | 第55-56页 |
·单元网格的划分 | 第56-57页 |
·1/4 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试验验证 | 第59-70页 |
·试验准备 | 第59页 |
·试验过程 | 第59-65页 |
·混凝土和 GRP 的准备 | 第59-60页 |
·混凝土试块的制作和测试 | 第60-61页 |
·环氧树脂的应用 | 第61-62页 |
·应变仪的应用 | 第62页 |
·试验的混凝土柱 | 第62-64页 |
·仪器安装和电脑软件 | 第64-65页 |
·试验观察和结果 | 第65-69页 |
·混凝土柱表面的孔洞现象 | 第66页 |
·±45°GRP 约束混凝土柱(试件 A) | 第66-67页 |
·±55°GRP 约束混凝土柱(试件 B) | 第67-68页 |
·无 GRP 约束混凝土柱(试件 C)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70-80页 |
·弹性阶段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弹塑性阶段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弹塑性阶段的分析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72-75页 |
·关于 GRP 缠绕角度的参数化分析 | 第75-77页 |
·关于 GRP 壳厚度的参数化分析 | 第77页 |
·GRP 和混凝土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77-78页 |
·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总结 | 第80-81页 |
·文章的局限性 | 第81页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1 工程常数的计算 | 第86-88页 |
附录 2 GRP 力学性能的计算 | 第88-90页 |
附录 3 试件 A 三向屈服应力应变及位移计算 | 第90-97页 |
附录 4 试件 B 三向屈服应力应变及位移计算 | 第97-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