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胆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0页 |
·藻胆蛋白的分类 | 第13页 |
·藻胆蛋白的结构 | 第13-14页 |
·藻胆蛋白的生理活性 | 第14-16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14-15页 |
·光动力学抗肿瘤活性 | 第15页 |
·抗病毒活性 | 第15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15-16页 |
·微胶囊技术简介 | 第16-17页 |
·微胶囊技术定义 | 第16页 |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微胶囊化的作用 | 第16-17页 |
·海藻酸钙微胶囊 | 第17-18页 |
·海藻酸钠 | 第17-18页 |
·海藻酸钙凝胶 | 第18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藻蓝蛋白微胶囊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0-32页 |
·前言 | 第20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0-21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藻蓝蛋白的提取 | 第21页 |
·藻蓝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21页 |
·微胶囊粒径的测定 | 第21-22页 |
·包埋率的测定 | 第22页 |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海藻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氯化钙浓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喷雾压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进料流速的影响 | 第26-27页 |
·藻蓝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微胶囊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藻红蛋白微胶囊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2-44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2-3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藻红蛋白的提取 | 第34页 |
·藻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34页 |
·微胶囊粒径的测定 | 第34页 |
·包埋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海藻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氯化钙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喷雾压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进料流速的影响 | 第38-39页 |
·藻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微胶囊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藻胆蛋白微胶囊的稳定性研究 | 第44-56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温度对藻胆蛋白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页 |
·光对藻胆蛋白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页 |
·藻胆蛋白微胶囊光谱测定 | 第45页 |
·藻胆蛋白保留率的测定 | 第45页 |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温度对藻胆蛋白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50页 |
·光辐射对藻胆蛋白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藻胆蛋白微胶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6-62页 |
·前言 | 第5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56-57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测定 | 第57-58页 |
·还原力的测定 | 第58页 |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 | 第58-59页 |
·还原力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