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晚明坊刻戏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 第12-22页 |
(一) 晚明坊刻戏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编目 | 第12-17页 |
(二) 明代书坊与戏曲刻印 | 第17-19页 |
(三) 明代书坊刻书之广告 | 第19-20页 |
(四) 晚明坊刻戏曲之插图 | 第20-21页 |
(五) 晚明坊刊戏曲之散出选本 | 第21-22页 |
三、论文框架设计与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四、学术目标与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上编:晚明坊刻戏曲专题述论 | 第25-101页 |
第一章 晚明坊刻戏曲的编辑、销售、广告及其他 | 第27-51页 |
第一节 晚明坊刻戏曲的编辑与销售之渠道 | 第27-37页 |
一、专业编辑群和书坊主身份 | 第27-33页 |
二、灵活多样的文本编排形式和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 第33-37页 |
第二节 晚明坊刻戏曲的广告类型及其功能 | 第37-45页 |
一、晚明坊刻戏曲的广告类型 | 第38-43页 |
二、晚明坊刻戏曲的广告功能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晚明坊刻戏曲的盗版与作伪 | 第45-51页 |
一、晚明坊刻戏曲的盗版现象 | 第45-48页 |
二、晚明坊刻戏曲发行过程中的作伪手段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晚明坊刻戏曲的版画创作 | 第51-71页 |
第一节 万历间坊刻戏曲版画的创作流变及其他——以《玉簪记》插图为例 | 第52-62页 |
一、版画性质的转变:从图文(表演)对应的叙事性到图文“似即似离”的观赏性 | 第54-57页 |
二、版画创作过程中的风格差异与文意误解 | 第57-61页 |
三、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二节、天启、崇祯间坊刻戏曲版画创作的新趋势——以《西厢记》插图为中心 | 第62-71页 |
一、框架样式与框架内装饰性图案的转变 | 第65-67页 |
二、题材由山水景物到花鸟画的进一步转变 | 第67-70页 |
三、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晚明坊刻戏曲版片的转移与变更 | 第71-83页 |
一、同姓书坊合作,版片互用 | 第71-74页 |
二、购得旧版,改换版权题署 | 第74-75页 |
三、拼合各家旧版,冠以新书名 | 第75-76页 |
四、购得旧版,删去序文、附录等,修改卷端、牌记 | 第76-78页 |
五、购得旧版,铲改原刻,另易书名 | 第78-83页 |
第四章 晚明书坊与戏曲传播多样化之关系——以《玉簪记》传播为中心 | 第83-95页 |
一、晚明《玉簪记》坊刻本的传布 | 第83-88页 |
二、晚明《玉簪记》在戏曲选本中的流传 | 第88-92页 |
三、晚明《玉簪记》的舞台传播 | 第92-93页 |
四、晚明《玉簪记》传播中的改本及其它 | 第93-94页 |
五、小结 | 第94-95页 |
论文上编图版与说明(图序自左向右) | 第95-101页 |
下编:晚明分省书坊刊印戏曲知见录 | 第101-211页 |
凡例 | 第101-104页 |
南直隶 | 第104-149页 |
一、南京 | 第104-134页 |
二、苏州府 | 第134-143页 |
三、徽州府 | 第143-149页 |
浙江省 | 第149-177页 |
一、杭州府 | 第149-165页 |
二、湖州府 | 第165-170页 |
三、绍兴府 | 第170-175页 |
四、宁波府 | 第175-176页 |
五、浙江失名书坊 | 第176-177页 |
福建省 | 第177-197页 |
一、福州府 | 第177-178页 |
二、建宁府 | 第178-195页 |
三、漳州府 | 第195-196页 |
四、福建失名书坊 | 第196-197页 |
江西省 | 第197-199页 |
一、建昌府(南城县) | 第197-198页 |
二、抚州府(临川县) | 第198-199页 |
未知刊刻地书坊曲本 | 第199-206页 |
未知刊刻地刊刻者书坊刻本 | 第206-211页 |
结语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3页 |
附录一:晚明私家刻印曲本目录初编 | 第223-230页 |
附录二:晚明书坊刻印曲本著录失误举隅 | 第230-240页 |
致谢 | 第240-2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2-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