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下游沿江湿地水文连通性恢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一、 湿地生态水文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二、 湿地水文连通性恢复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三、 湿地水文恢复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1-2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三、 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一、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二、 自然环境 | 第25-26页 |
三、 地质地貌 | 第26页 |
四、 水文气象 | 第26-27页 |
五、 植物资源 | 第2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一、 数据获取 | 第28页 |
二、 数据分析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湿地水文环境数据库的建立 | 第31-39页 |
第一节 研究区 DEM 的生成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淹没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湿地景观提取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水文连通性恢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第39-45页 |
第一节 水文连通性恢复方案制定原则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水文连通性恢复构建技术和方案实施 | 第40-43页 |
一、 生态坝 | 第41-42页 |
二、 涵管 | 第42页 |
三、 生态沟渠 | 第42-43页 |
四、 其他技术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湿地水文连通性恢复效果评估 | 第45-57页 |
第一节 连通性 | 第45-52页 |
一、 连通性指数 | 第46-49页 |
二、 重要斑块的选取 | 第49-52页 |
第二节 水位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基于 DEM 的淹没分析 | 第53-54页 |
一、 淹没面积 | 第53-54页 |
二、 蓄水量 | 第54页 |
第四节 实施方案优化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不足和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