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1 引言 | 第14-2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水稻超高产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 | 第14-16页 |
·水稻产量性状与高产育种 | 第16-17页 |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干物质积累与作物杂种优势 | 第18-19页 |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作物杂种优势 | 第19-22页 |
·碳代谢关键酶活性与作物杂种优势 | 第20-21页 |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作物杂种优势 | 第21-22页 |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链淀粉含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 第22-23页 |
·蛋白质含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 第23-24页 |
·淀粉谱特性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5页 |
·品质测定及考种 | 第25-27页 |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方法 | 第25-26页 |
·稻米蛋门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稻米粘特性(RVA 谱)测定方法 | 第26页 |
·主要产量性状测定 | 第26-27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27页 |
·碳氮代谢关键酶酶活性测定 | 第27-30页 |
·取样方法 | 第27页 |
·水稻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蛋白质水解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ADPG 焦磷酸化酶活性 | 第29页 |
·淀粉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亲本及杂交组合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亲本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 第31页 |
·不同组合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不同杂交组合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不同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中、高亲优势变异分析 | 第32-33页 |
·不同杂交组合单株粒重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不同组合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产量性状及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 第35-37页 |
·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产量性状亲优势相关分析 | 第36页 |
·亲本产量性状优势值间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分蘖期不同杂交组合干物质积累特性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分蘖期亲本及组合干物质重多重比较 | 第37-38页 |
·分蘖期干物质重与产量性状高亲优势值间相关分析 | 第38页 |
·不同杂种优势组合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分蘖划不同杂种优势组合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 | 第39页 |
·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杂种优势组合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 | 第39-41页 |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不同杂交组合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高亲优势值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分蘖期强弱优势组合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高亲优势值比较分 | 第42-43页 |
·灌浆过程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高亲优势值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分蘖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杂种优势与干物肤及单株粒重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灌浆过程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杂种优势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杂种优势组合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分析 | 第46-48页 |
·强弱优势合蒸煮食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 第46页 |
·产量性状与蒸煮食品质性状问相关分析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2页 |
·关于干物质积累与杂种优势 | 第48页 |
·关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杂种优势 | 第48-49页 |
·关于寒地粳产量性状杂种优势 | 第49-50页 |
·关于寒地粳优势利用前景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全文结论 | 第52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