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循证药学 | 第9-11页 | 
| ·循证医学及循证药学的发展简史 | 第9页 | 
| ·循证药学的核心概念 | 第9页 | 
| ·循证药学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循证药学的应用 | 第10-11页 | 
| ·新药的临床准入与经济学评价 | 第10页 | 
| ·药物有效性评价 | 第10页 | 
| ·药物安全性评价 | 第10页 | 
| ·药物合理用药 | 第10-11页 | 
| ·循证药学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 ·循证药学的研究展望 | 第11页 | 
| ·H_1 受体拮抗剂 | 第11-14页 | 
| ·H_1 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H_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和特点 | 第12-13页 | 
| ·第二代H_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表现与研究展望 | 第13-14页 | 
| ·第二代H_1受体拮抗剂主要的临应用 | 第13页 | 
| ·不良反应 | 第13-14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页 | 
| ·小结 | 第14页 | 
| ·第二代H_1受体拮抗剂及其代表药物 | 第14-17页 | 
| ·西替利嗪 | 第15页 | 
| ·咪唑斯汀 | 第15-16页 | 
| ·氯雷他定 | 第16-17页 | 
| ·哌啶酮类化合物 | 第17-18页 | 
| ·氯雷他定的衍生物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三种H_1受体阻断药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 第20-30页 | 
| ·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受试人群 | 第21-22页 | 
| ·过敏性鼻炎患者 | 第21页 | 
| ·荨麻疹患者 | 第21-22页 | 
| ·排除不适宜患者的标准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数据库检索 | 第22页 | 
| ·检索策略 | 第22页 | 
| ·文献信息的综合与分析 | 第22页 | 
|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和循征医学证据分级标准 | 第22-23页 | 
| ·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标准及证据纳入级别 | 第23-24页 | 
| ·结果 | 第24-27页 | 
| ·文献筛查结果 | 第24-25页 | 
| ·三种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评价 | 第25页 | 
| ·三种药物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性评价 | 第25-26页 | 
| ·三种药物安全性评价 | 第26-27页 | 
| ·一般不良反应 | 第26页 | 
| ·严重或罕见的不良反应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30页 | 
| ·本文研究存在的偏倚性和局限性 | 第27页 | 
| ·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 第30-35页 | 
| ·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 第30-3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3页 | 
| ·患者纳入标准 | 第31页 | 
|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 ·治疗方法 | 第31-32页 | 
| ·疗效评估 | 第32-33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33页 | 
| ·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 ·临床疗效结果 | 第33页 | 
| ·不良反应 | 第33-34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哌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35-44页 | 
| ·结构与合成路线设计 | 第35-37页 | 
| ·N-取代-4-哌啶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 ·N-取代-4-哌啶酮类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逆向分析 | 第36页 | 
| ·经典的Michael加成法 | 第36-37页 | 
| ·合成实验 | 第37-40页 | 
| ·主要原料来源与规格 | 第37-38页 | 
| ·分析仪器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合成实验 | 第39-40页 | 
| ·Michael加成 | 第39页 | 
| ·Dieckmann环合与脱羧反应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4页 | 
| ·溶剂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反应物摩尔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应温度的影响 | 第42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工艺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氯雷他定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44-52页 | 
| ·结构与合成路线设计 | 第44-46页 | 
| ·氯雷他定衍生物的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逆向分析 | 第45页 | 
| ·设计的氯雷他定衍生物合成路线 | 第45-46页 | 
| ·合成实验 | 第46-48页 | 
| ·原料来源与规格和分析仪器与方法 | 第46页 | 
| ·氯雷他定衍生物的合成实验 | 第46-48页 | 
| ·化合物5.1的合成 | 第46-47页 | 
| ·化合物5.2的合成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 ·偶合试剂的选择 | 第48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48-49页 | 
|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49页 | 
| ·低价钛诱导的McMurry交叉偶合反应 | 第49-5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 附录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