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19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三、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经济学意义 | 第19-32页 |
第一节 第三次收入分配理论及相近概念研究 | 第19-22页 |
一、我国第三次收入分配理论的提出与研究 | 第19-20页 |
二、国际上第三次收入分配相近理论 | 第20-21页 |
三、第三次收入分配与慈善的区别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透明度”理论与应用 | 第22-24页 |
一、透明度理论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二、透明度理论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透明度、第三次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 第24-32页 |
一、透明度、第三次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二、透明度、第三次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26-29页 |
三、美国的慈善事业与经济增长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软环境比较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我国社会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历史回顾 | 第32-34页 |
一、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原始形态 | 第32页 |
二、民国时期第三次收入分配的繁荣 | 第32-33页 |
三、计划经济时期第三次收入分配的政府全面收管 | 第33页 |
四、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逐渐归位与问题爆发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美国社会第三次收入分配的历史变迁 | 第34-37页 |
一、美国第三次收入分配早期遭遇的质疑与压抑 | 第34-36页 |
二、美国慈善伦理的普遍认同与法律优先原则的确立 | 第36-37页 |
三、现代美国社会慈善公信力的道德内化 | 第37页 |
第三节 我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的文化环境 | 第37-39页 |
一、对宗教的警惕与限制抑制透明文化的扩展 | 第37-38页 |
二、顺从文化导致政府依赖与公民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三、信任文化迷失与第三次收入分配信任危机 | 第39页 |
第四节 美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的文化基础 | 第39-43页 |
一、宗教文化与美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 | 第39-40页 |
二、信任文化与美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 | 第40-41页 |
三、公民意识与美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 | 第41页 |
四、财富观念与美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网络技术应用比较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网络透明度研究维度与调研样本的选取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网络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7页 |
一、网络透明度评价体系参照标准 | 第45页 |
二、网络透明度评价指标量表的建立 | 第45-47页 |
三、网络透明指数模型的构建 | 第47页 |
第三节 数据统计分析与对比结论 | 第47-50页 |
第四节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网络透明度对比研究的启示 | 第50-52页 |
一、爱心的唤醒——文化先行 | 第50页 |
二、习惯的培养——行为引导 | 第50页 |
三、纯粹的民间——去行政化 | 第50-51页 |
四、制度的科学——制度保障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宏观监管模式比较 | 第52-69页 |
第一节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宏观管理体系构成 | 第52-61页 |
一、中美法律对 NGO 透明度的监管 | 第52-53页 |
二、中美政府对 NGO 的监管 | 第53-55页 |
三、中美媒体的监督 | 第55-57页 |
四、中美民众自查监督 | 第57页 |
五、中美第三方评估组织的监督 | 第57-59页 |
六、中美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 | 第59-61页 |
第二节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宏观管理现状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61-69页 |
一、理论与假设 | 第61-62页 |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 第62-64页 |
三、计量分析与结果解读 | 第64-69页 |
第五章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微观治理模式比较 | 第69-82页 |
第一节 中国 NGO 内部透明治理机制现状与评价 | 第69-71页 |
一、中国 NGO 组织结构的设计 | 第69页 |
二、中国 NGO 人力资源管理透明度机制 | 第69-70页 |
三、NGO 成员薪酬透明度比较 | 第70-71页 |
第二节 美国 NGO 内部透明治理机制现状与评价 | 第71-78页 |
一、美国 NGO 透明度与问责 | 第71-74页 |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 | 第74-76页 |
三、美国 NGO 人力资源管理 | 第76-78页 |
第三节 中美 NGO 内部治理制度对透明度影响的实证对比分析 | 第78-82页 |
一、理论与假设 | 第78页 |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 第78-79页 |
三、计量分析与结果解释 | 第79-82页 |
第六章 对比结论与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差异产生的博弈分析 | 第82-94页 |
第一节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比较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2-85页 |
一、透明度文化的软环境差异是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82-83页 |
二、网络透明度建设“形似而神散” | 第83-84页 |
三、“透明度”宏观监管政策的“收”与“放”的定位偏差 | 第84-85页 |
四、“透明度”微观治理的“独立性”与“科学性”差异 | 第85页 |
第二节 中美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85-94页 |
一、政府与 NGO 之间的博弈 | 第86-91页 |
二、受助群体与 NGO 之间的博弈 | 第91-94页 |
第七章 我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建设路线图 | 第94-117页 |
第一节 我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建设宏观设想 | 第94-107页 |
一、文化是灵魂——营造信任与博爱的文化环境是内在基础 | 第94-95页 |
二、制度是载体——科学严谨的制度是透明度建设的载体 | 第95页 |
三、法律是保障——健全而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是 NGO 透明度提升的保障 | 第95-96页 |
四、网络是平台——以信度为基础的多元网络建设是现代透明度建设的手段 | 第96-99页 |
五、国际化是方向——我国第三次收入分配规制透明度与国际规制的接轨 | 第99-107页 |
第二节 我国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建设微观策略——BPM 管理体系建设 | 第107-117页 |
一、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管理流程图与配套制度设计 | 第107-112页 |
二、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管理信息系统一层数据流程图与配套策略设计 | 第112-114页 |
三、第三次收入分配透明度管理信息系统二层数据流程图与配套策略设计 | 第114-117页 |
结语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