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作为类型电影的浪漫爱情片 | 第11-24页 |
·浪漫爱情片溯源及定义 | 第11-15页 |
·好莱坞神经喜剧开创的浪漫爱情片模式 | 第11-12页 |
·两性冲突与“爱情乌托邦”的主体 | 第12-13页 |
·戏剧化模式与喜剧性元素 | 第13-14页 |
·神经喜剧的跨领域影响 | 第14-15页 |
·台湾浪漫爱情片的发展轨迹 | 第15-20页 |
·台语片的家庭伦理传统 | 第15页 |
·“琼瑶电影”的繁荣 | 第15-18页 |
·乡土电影的朴实抒情 | 第18-19页 |
·新电影的余声:拒绝浪漫 | 第19-20页 |
·台湾浪漫爱情片的基本特征 | 第20-24页 |
·影响台湾浪漫爱情的因素 | 第20-22页 |
·台湾浪漫爱情电影的特征 | 第22-24页 |
第2章 新世纪台湾浪漫爱情电影的转型 | 第24-32页 |
·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转型原因 | 第25-26页 |
·新世纪台湾浪漫爱情片重要类型 | 第26-29页 |
·校园爱情电影 | 第26-27页 |
·城市爱情故事 | 第27-28页 |
·乡土爱情电影 | 第28页 |
·同性爱情电影 | 第28-29页 |
·台湾新型导演群研究 | 第29-32页 |
·专业科班出身 | 第29-30页 |
·演员转型成为导演 | 第30页 |
·作家转型成为导演 | 第30-31页 |
·女性导演群 | 第31-32页 |
第3章 新世纪台湾浪漫爱情电影的叙事发展以及形式变化 | 第32-44页 |
·题材与故事内容的变化 | 第32-37页 |
·历史元素的增加 | 第32-33页 |
·怀旧情怀的回归 | 第33-34页 |
·青春元素的加入 | 第34-35页 |
·同性之情的描写 | 第35-36页 |
·政治元素的发展 | 第36-37页 |
·主题的扩展 | 第37-38页 |
·新的人物形象 | 第38-39页 |
·平民化和边缘化人群 | 第38-39页 |
·同性恋爱对象的加入 | 第39页 |
·群体人物的描写 | 第39页 |
·叙事结构的变化 | 第39-42页 |
·叙事中折射出文化写照 | 第40页 |
·叙事中加入性别意识的转变 | 第40-41页 |
·段落式的叙事结构 | 第41页 |
·多线索叙事 | 第41-42页 |
·新世纪台湾浪漫爱情电影的形式变化 | 第42-44页 |
·影像风格的变化 | 第42-43页 |
·电影音乐的变化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