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能源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 第14页 |
1.1.2 光伏发电的特点与分类 | 第14-15页 |
1.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8页 |
1.2.1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 第16-17页 |
1.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 | 第17页 |
1.2.3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孤岛问题 | 第18-19页 |
1.3.1 孤岛效应的定义与危害 | 第18页 |
1.3.2 反孤岛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21-39页 |
2.1 光伏阵列与GMPPT控制技术 | 第21-30页 |
2.1.1 光伏阵列模型 | 第21-26页 |
2.1.2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 | 第26-30页 |
2.1.3 PWM脉宽调制 | 第30页 |
2.1.4 Boost升压电路 | 第30页 |
2.2 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 | 第30-35页 |
2.2.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 | 第31页 |
2.2.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 | 第31-33页 |
2.2.3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 | 第33-35页 |
2.3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分析 | 第35-38页 |
2.3.1 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35-36页 |
2.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反孤岛技术研究 | 第39-51页 |
3.1 孤岛检测的原理与检测标准 | 第39-43页 |
3.1.1 孤岛检测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39页 |
3.1.2 孤岛检测的原理 | 第39-42页 |
3.1.3 孤岛检测的标准 | 第42-43页 |
3.2 反孤岛策略的检测盲区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3.2.1 基于△P×△Q坐标系的盲区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3.2.2 基于负载特征参数Q_(fo)×C_(norm)坐标系的盲区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3.3 传统反孤岛策略分析 | 第45-50页 |
3.3.1 被动式反孤岛策略 | 第46-47页 |
3.3.2 主动式反孤岛策略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混合型反孤岛策略研究 | 第51-61页 |
4.1 功率检测模型 | 第51-54页 |
4.1.1 OVP/UVP、OFP/UFP法的盲区分析 | 第51-53页 |
4.1.2 盲区判别方法 | 第53-54页 |
4.2 无功电流扰动法 | 第54-57页 |
4.2.1 无功电流扰动法的原理 | 第54-55页 |
4.2.2 无功电流扰动值的整定 | 第55-57页 |
4.3 混合型反孤岛策略 | 第57-60页 |
4.3.1 混合型反孤岛策略控制原理 | 第57-59页 |
4.3.2 混合型孤岛检测方法流程图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仿真验证 | 第61-70页 |
5.1 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61-63页 |
5.2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63-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