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基于电机参数自学习的 PMLSM 伺服系统控制策略 | 第16-23页 |
| ·PMLSM 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6页 |
| ·PMLSM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路 | 第16-20页 |
| ·矢量控制中的坐标变换 | 第17-19页 |
| ·PMLSM 的矢量控制方法 | 第19-20页 |
| ·SVPWM 调制技术 | 第20-21页 |
| ·基于电机参数自学习的 PMLSM 伺服系统总体控制方案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PMLSM 参数自学习与 PMLSM 伺服系统的调节器设计 | 第23-30页 |
| ·PMLSM 的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 ·PMLSM 参数的自学习方法 | 第24-26页 |
| ·动子相电阻的自动辨识方法 | 第24-25页 |
| ·d 轴电感的自动辨识方法 | 第25页 |
| ·q 轴电感的自动辨识方法 | 第25页 |
| ·永磁体磁链的自动辨识方法 | 第25-26页 |
| ·动子质量的自动辨识方法 | 第26页 |
| ·PMLSM 伺服系统的调节器设计 | 第26-28页 |
| ·电流调节器设计 | 第26-27页 |
| ·速度调节器设计 | 第27页 |
| ·位置调节器设计 | 第27-28页 |
| ·PMLSM 伺服系统调节器参数的自整定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4章 基于电机参数自学习的 PMLSM 伺服系统仿真分析 | 第30-41页 |
| ·PMLSM 伺服系统仿真模型 | 第30-37页 |
| ·PMLSM 仿真模型 | 第30-33页 |
| ·SVPWM 仿真模型 | 第33-37页 |
| ·三相逆变器仿真模型 | 第37页 |
| ·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37-40页 |
| ·PMLSM 参数的自学习仿真 | 第37-39页 |
| ·PMLSM 伺服系统速度和位置控制仿真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5章 PMLSM 伺服驱动控制器的技术实现方案 | 第41-59页 |
| ·PMLSM 伺服驱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41-51页 |
| ·PMLSM 伺服控制系统的硬件整体结构 | 第41-42页 |
| ·PMLSM 伺服驱动控制器的功率驱动板电路 | 第42-45页 |
| ·PMLSM 伺服驱动控制器的控制板电路 | 第45-47页 |
| ·光栅信号处理电路 | 第47-51页 |
| ·整机电路连接与工作原理 | 第51页 |
| ·PMLSM 伺服驱动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第51-58页 |
| ·PMLSM 伺服驱动控制器软件实现的功能 | 第51-52页 |
|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第52页 |
|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 第52页 |
| ·系统主程序 | 第52-53页 |
| ·定时中断程序 | 第53-58页 |
|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7页 |
| ·实验系统制作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一:功率板整流、保护及电源电路原理图 | 第74-83页 |
| 附录二: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