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2.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关于“和谐思想”的研究 | 第9-10页 |
2.关于“和谐思想”教育的研究 | 第10-12页 |
3.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和谐思想概述 | 第15-21页 |
(一)和谐思想的内涵 | 第15-16页 |
1.“和谐”的语义及内涵 | 第15-16页 |
2.“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功能 | 第16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16-17页 |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 第17-21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 | 第17-19页 |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论 | 第19-21页 |
三、大学生和谐思想的现状审视 | 第21-33页 |
(一)大学生自身和谐现状 | 第21-26页 |
1.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第22-25页 |
2.理想与现实矛盾问题较突出 | 第25-26页 |
3.知识结构不和谐 | 第26页 |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社会交往和谐现状 | 第26-30页 |
1.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功利,缺乏交往技巧 | 第27-29页 |
2.在政治生活、社会感受、社会交往方面出现不和谐现象 | 第29-30页 |
(三)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状 | 第30-33页 |
1.对“天人合一”观念认识有待深化 | 第31页 |
2.对保护自然践行不足 | 第31-33页 |
四、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第33-39页 |
(一)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3-35页 |
1.创新性原则 | 第33页 |
2.渗透性原则 | 第33-34页 |
3.实践性原则 | 第34页 |
4.全面性原则 | 第34-35页 |
(二)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35-39页 |
1.辩证联系和系统论的和谐思想教育 | 第35-36页 |
2.“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教育 | 第36-37页 |
3.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和谐思想教育 | 第37页 |
4.“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教育 | 第37-39页 |
五、加强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的路径 | 第39-52页 |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和谐思想”的认识 | 第39-42页 |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和谐观 | 第39-40页 |
2.联系建构和谐社会的实践,提高大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认识 | 第40-41页 |
3.结合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和谐的认识 | 第41-42页 |
(二)加强实践教育,深化大学生对“和谐思想”的认识 | 第42-45页 |
1.积极开展宿舍活动,增强大学生人际和谐的意识 | 第42-43页 |
2.组织校园课外活动,拓宽大学生对“和谐思想”的认识 | 第43-44页 |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和谐的意识与能力 | 第44-45页 |
(三)注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和谐思想”的教育作用 | 第45-47页 |
1.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 第45-46页 |
2.发挥媒体的教育作用,丰富“和谐思想”教育路径 | 第46-47页 |
(四)重视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和谐思想”教育的渗透作用 | 第47-52页 |
1.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人与人的和谐 | 第48页 |
2.建立和谐的校园软文化,让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得到进一步熏陶 | 第48-50页 |
3.美化校园环境,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校期间的发表论文及参与研究项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