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 ·醋酸应用及现状 | 第12-14页 |
| ·CO分离方法 | 第14-16页 |
| ·液氮洗涤法 | 第14-15页 |
| ·深冷分离法 | 第15页 |
| ·膜分离法 | 第15页 |
| ·吸收法 | 第15-16页 |
| ·变压吸附法 | 第16页 |
| ·变压吸附提纯CO工艺及工艺选择 | 第16-22页 |
| ·两段法提纯CO工艺 | 第16-20页 |
| ·一段法提纯CO工艺 | 第20-21页 |
| ·分离提纯CO工艺的选择 | 第21-22页 |
| ·吸附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 ·吸附定义 | 第22页 |
| ·吸附种类 | 第22-23页 |
| ·吸附平衡和吸附曲线 | 第23-24页 |
| ·变压吸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 ·吸附等温方程 | 第25-28页 |
| ·Langmuir等温方程 | 第25-26页 |
| ·Freundlich等温方程 | 第26页 |
| ·BET等温方程 | 第26-27页 |
| ·Dubinin-Polanyi(吸附势理论)及D-R方程 | 第27-28页 |
| ·吸附剂的选择依据 | 第28页 |
| ·吸附剂失活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 ·实验内容 | 第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 ·实验条件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4-35页 |
| 第3章 CO_2吸附量的测定及吸附最优条件的选择 | 第35-46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预实验 | 第35-37页 |
| ·系统检漏 | 第35页 |
| ·热电偶温度校对 | 第35页 |
| ·弹簧弹性系数校准 | 第35-36页 |
| ·吸附系统重复性验证 | 第36-37页 |
| ·CO_2吸附量的测定 | 第37-41页 |
| ·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41-45页 |
| ·活化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再生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再生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再生次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吸附剂失活的研究 | 第46-7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影响吸附剂失活的因素 | 第46-47页 |
| ·杂质残留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 ·单组分杂质对吸附剂活性的影响 | 第48-68页 |
| ·甲醇的影响 | 第48-55页 |
| ·水的影响 | 第55-61页 |
| ·醋酸的影响 | 第61-67页 |
| ·不同杂质组分影响结果的比较 | 第67-68页 |
| ·双组分杂质对吸附剂活性的影响 | 第68-73页 |
| ·水和甲醇混合组分的影响 | 第68-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失活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 第74-81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模型的筛选 | 第74-75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75-78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