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坯连铸辊长寿命技术的探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板坯连铸机辊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 ·国外连铸机辊子的研究水平及制造技术 | 第12-15页 |
| ·国内连铸机辊子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板坯连铸机辊子分析 | 第18-28页 |
| ·连铸机辊子在板坯连铸生产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 ·板坯连铸机辊子的结构形式 | 第19-24页 |
| ·结晶器足辊与弯曲段连铸辊结构形式 | 第19-20页 |
| ·弧形段至水平段的自由辊结构形式 | 第20-22页 |
| ·驱动辊结构形式 | 第22页 |
| ·复合式连铸辊 | 第22-24页 |
| ·板坯连铸机的辊列设计 | 第24-27页 |
| ·辊列设计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 第24-25页 |
| ·辊列计算 | 第25-27页 |
| ·板坯连铸辊的主要失效形式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板坯连铸辊热疲劳裂纹 | 第28-50页 |
| ·辊子在板坯连铸机中的工况载荷分析 | 第28-29页 |
| ·辊子热疲劳裂纹形成机理 | 第29-31页 |
| ·热疲劳裂纹的萌生 | 第29-30页 |
| ·热疲劳裂纹的扩展 | 第30-31页 |
| ·裂纹萌生阶段连铸辊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仿真建模 | 第31-37页 |
|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合理简化与假设 | 第32页 |
| ·辊子与板坯的接触宽度 | 第32-33页 |
| ·初始条件 | 第33页 |
| ·热边界条件 | 第33-36页 |
| ·辊子材料的物性参数 | 第36-37页 |
| ·理想工况下连铸辊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37-42页 |
| ·拉矫驱动辊横截面温度场分布 | 第37-40页 |
| ·拉矫驱动辊横截面应力场分布 | 第40-42页 |
| ·冷作用下连铸辊辊面温度和应力变化规律 | 第42-43页 |
| ·铸辊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3-49页 |
|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3-45页 |
| ·板坯的拉坯速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辊子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 ·辊子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新型连铸辊密封结构 | 第50-68页 |
| ·板坯连铸机分段组合辊漏水问题的分析 | 第50-53页 |
| ·辊子发生漏水的位置 | 第50-51页 |
| ·辊子发生漏水的原因 | 第51-53页 |
| ·辊子三种漏水形式的不利影响 | 第53页 |
| ·连铸辊泄漏的研究现状 | 第53-56页 |
| ·旋转接头处泄漏的解决 | 第53-55页 |
| ·中间轴承座接水套泄漏的解决现状 | 第55-56页 |
| ·新型连铸辊密封结构的设计 | 第56-61页 |
| ·设计思路 | 第56-57页 |
| ·柔性接水套材料的选择 | 第57-58页 |
| ·柔性接水套结构形式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柔性接水套尺寸的确定 | 第59-61页 |
| ·新型连铸辊密封结构的校核 | 第61-66页 |
| ·理论校核 | 第61-63页 |
| ·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63-66页 |
| ·柔性接水套与连铸辊的装配示意图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