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6页 |
| ·全球变化的生物学影响 | 第15-16页 |
| ·对植物生理学的影响 | 第15页 |
|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对生物个体大小的影响 | 第16页 |
| ·全球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6-20页 |
| ·气候变暖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降雨量和水位变化及其影响 | 第17-18页 |
|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影响 | 第18-19页 |
| ·水体中气体溶解度变化及其影响 | 第19-20页 |
| ·全球变化与外来种入侵 | 第20-22页 |
| ·水生植物与全球变化 | 第22-2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研究地点、实验材料及样品分析 | 第26-36页 |
| ·研究地点 | 第26-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 ·样品分析 | 第30-36页 |
| ·叶绿素含量分析(丙酮提取比色法) | 第30-31页 |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31-32页 |
| ·淀粉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 ·游离氦基酸(FAA)含量的测定(茚三酮显色法) | 第33-35页 |
| ·植物组织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冬季升温对外来入侵种凤眼莲越冬的影响 | 第36-49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8页 |
| ·研究材料 | 第36页 |
|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 ·数据收集 | 第37页 |
|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 ·结果 | 第38-46页 |
| ·越冬成活率 | 第38-39页 |
| ·越冬成活后凤眼莲的生长 | 第39-40页 |
| ·生物量分配 | 第40-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入侵种凤眼莲对升温和水体营养水平上升的响应 | 第49-65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数据收集 | 第51页 |
| ·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 ·结果 | 第52-62页 |
| ·生长分析 | 第52-53页 |
| ·生物量分配 | 第53-55页 |
| ·叶和茎的碳氮元素含量和比率 | 第55-62页 |
| ·讨论 | 第62-65页 |
| 第五章 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和乡土种水龙对资源波动的响应 | 第65-77页 |
| ·引言 | 第65-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 ·实验设计 | 第66-67页 |
| ·数据收集 | 第67页 |
|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 ·结果 | 第67-74页 |
| ·实验1 | 第67-68页 |
| ·实验2 | 第68-74页 |
| ·讨论 | 第74-77页 |
| 第六章 沉水植物菹草对升温和无机碳添加的生态响应 | 第77-90页 |
| ·引言 | 第77-7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8-81页 |
|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 ·实验设计 | 第78-79页 |
| ·数据收集 | 第79-80页 |
| ·数据分析 | 第80-81页 |
| ·结果 | 第81-86页 |
| ·生长 | 第81页 |
| ·生物量分配 | 第81-83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 | 第83页 |
| ·碳氮元素的含量和比值 | 第83-86页 |
| ·讨论 | 第86-90页 |
| 第七章 水鳖科三种植物对模拟升温,可溶性无机碳添加和无机氮添加的响应 | 第90-106页 |
| ·引言 | 第90-9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 ·实验设计 | 第91-92页 |
| ·数据收集 | 第92-93页 |
|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 ·结果 | 第93-103页 |
| ·沉水植物生长 | 第93-94页 |
| ·根生物量分配 | 第94页 |
| ·三种沉水植物碳氮含量和比率 | 第94-95页 |
| ·糖含量变化 | 第95页 |
| ·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95-103页 |
| ·讨论 | 第103-106页 |
| 第八章 异质性水分条件下克隆整合有利于外来种聚叶狐尾藻的入侵性 | 第106-120页 |
| ·引言 | 第106-10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08-11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 ·实验设计 | 第108-109页 |
| ·实验参数测量和数据收集 | 第109-110页 |
| ·数据分析 | 第110页 |
| ·结果 | 第110-116页 |
| ·土壤平均含水量 | 第110-111页 |
| ·分株生长 | 第111-112页 |
| ·根生物量分配 | 第112页 |
| ·光合作用效率 | 第112-114页 |
| ·叶碳氮含量和碳氮比 | 第114-116页 |
| ·讨论 | 第116-120页 |
| ·克隆整合对分株生长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 ·克隆整合对分株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 ·克隆整合对分株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118页 |
| ·克隆整合对分株叶片碳氮平衡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 第九章 水陆交错区挺水植物群落对升温的响应 | 第120-130页 |
| ·引言 | 第120-12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21-122页 |
| ·实验设计 | 第121页 |
| ·数据收集 | 第121页 |
| ·数据分析 | 第121-122页 |
| ·结果 | 第122-123页 |
| ·对株高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 ·对株数的影响 | 第123页 |
|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123页 |
| ·讨论 | 第123-130页 |
| 论文总结 | 第130-133页 |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0-132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2页 |
| 不足之处以及需进一步深入的工作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58页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58-159页 |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