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Pb-Sr同位素示踪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潮间带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 第11-12页 |
| ·沉积物重金属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14-16页 |
| ·铅同位素的示踪研究 | 第14-16页 |
| ·锶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1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文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0-2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0-28页 |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20-22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 ·沉积物理化参数的测定 | 第23-25页 |
| ·样品分析与测试 | 第25-26页 |
| ·铅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26页 |
| ·Sr 同位素测定 | 第26-27页 |
| ·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 第3章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 | 第28-59页 |
|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理化参数 | 第28-30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 第30-35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第35-42页 |
| ·相关分析 | 第35-37页 |
| ·因子分析 | 第37-39页 |
| ·聚类分析 | 第39-42页 |
| ·泉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4-56页 |
| ·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法 | 第44-45页 |
| ·地累积指数法 | 第45-49页 |
|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 | 第49-51页 |
| ·生物效应浓度法 | 第51页 |
| ·综合影响因子法 | 第51-55页 |
|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9页 |
| 第4章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初探 | 第59-76页 |
|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59-65页 |
| ·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 | 第59-60页 |
|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60-65页 |
|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分析 | 第65-75页 |
| ·聚类分析 | 第66-68页 |
| ·归一化分析 | 第68-72页 |
| ·因子分析 | 第72-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沉积物中铅、锶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76-88页 |
| ·端元组分铅的同位素组成 | 第76-78页 |
| ·表层沉积物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78-83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铅同位素组成 | 第78-79页 |
| ·相关分析 | 第79-80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铅的来源分析 | 第80-83页 |
| ·表层沉积物锶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83-86页 |
| ·端元组分中锶的同位素组成 | 第83-84页 |
| ·表层沉积物中锶同位素组成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存在的不足 | 第89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89-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