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知识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模式探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传播 | 第10-12页 |
| ·对文献的分析与评价 | 第12-13页 |
| ·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研究的视角、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技术知识及的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18页 |
| ·技术知识的涵义、本质和分类 | 第14-16页 |
| ·技术知识的涵义 | 第14-15页 |
| ·技术知识是改造事物的知识 | 第15页 |
| ·技术知识的四种不同分类方式 | 第15-16页 |
| ·技术知识的特征 | 第16-18页 |
| ·内部本质特征 | 第16-17页 |
| ·外部社会特征 | 第17-18页 |
| 第3章 技术知识的存在形式及载体分析 | 第18-24页 |
| ·意识形式 | 第18-19页 |
| ·个人记忆 | 第18页 |
| ·集体记忆 | 第18-19页 |
| ·符号形式 | 第19-20页 |
| ·可感知符号 | 第19-20页 |
| ·比特符号 | 第20页 |
| ·物化形式 | 第20-21页 |
| ·消费品 | 第20-21页 |
| ·工具设备 | 第21页 |
| ·产业 | 第21页 |
| ·技术知识的三种载体总结 | 第21-24页 |
| ·人脑储存信息 | 第21-22页 |
| ·信息人化物 | 第22页 |
| ·技术人工物 | 第22-24页 |
| 第4章 技术知识传播的相关阐释及模式分析 | 第24-31页 |
| ·技术知识传播 | 第24-25页 |
| ·技术知识传播涵义 | 第24页 |
| ·技术知识传播的一般理论 | 第24-25页 |
| ·技术知识传播机制 | 第25-28页 |
| ·技术知识传播机制的涵义 | 第25-26页 |
| ·技术知识的传播机制分析 | 第26-28页 |
| ·明言性技术知识传播的普遍适用模式 | 第28-29页 |
| ·技术知识传播模式的涵义 | 第28页 |
| ·明言性技术知识传播的模式分析 | 第28-29页 |
| ·基于不同载体的难言技术知识的传播模式 | 第29-31页 |
| ·以人脑储存信息为主体的一致性模式 | 第29页 |
| ·以信息人化物为主体的行动者网络模式 | 第29-30页 |
| ·以技术人工物为主体的层级模式 | 第30-31页 |
| 第5章 我国技术知识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31-36页 |
| ·我国技术知识的传播现状 | 第31-32页 |
| ·传播中的互动不平衡 | 第31页 |
| ·技术知识吸收能力较差 | 第31页 |
| ·与技术知识传播所相配套的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 ·国外技术知识传播的经验 | 第32-33页 |
| ·美国的技术知识传播:建立技术知识的立体传播网络 | 第32页 |
| ·韩国的技术知识传播:政府的积极参与介入 | 第32-33页 |
| ·对我国技术知识传播的建议 | 第33-36页 |
| ·建立多元化的技术知识传播体系 | 第33页 |
| ·塑造良好的技术知识传播环境 | 第33-34页 |
| ·加强宏观调控 | 第34-3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36-39页 |
| ·技术知识的三种存在形式及载体 | 第36页 |
| ·技术知识的传播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 ·研究技术知识传播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 第37-38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