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0页 |
|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外关于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 ·国内关于农民迁居的研究 | 第14-17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 ·研究基础及可行性分析 | 第19-20页 |
| 第2章 辛村:田野调查地点的概述 | 第20-29页 |
| ·辛村的概况 | 第20-24页 |
| ·辛村的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 ·辛村的生计状况和社会变迁 | 第21-24页 |
| ·后乡土社会下状态下的辛村和村民生活 | 第24-27页 |
| ·辛村自发性迁居家庭调查数据的概述 | 第27-29页 |
| 第3章 非农化:农民家庭自发性迁居的涌现 | 第29-42页 |
| ·自发性迁居家庭的特征 | 第29-34页 |
| ·辛村社会的精英群体 | 第29-31页 |
| ·相似的城市生活经历 | 第31-32页 |
| ·依赖熟人的力量 | 第32-33页 |
| ·为了孩子们的教育 | 第33-34页 |
| ·农民家庭自发性迁居的积极因素 | 第34-38页 |
| ·夫妻双方对自己打工行为的反思 | 第34-35页 |
| ·辛村乡土社会没落的推动 | 第35-36页 |
| ·城市现代社会生活的吸引 | 第36-37页 |
| ·亲缘社会关系网络的反哺 | 第37-38页 |
| ·农民家庭自发性迁居的消极因素 | 第38-42页 |
| ·城市就业风险的权衡 | 第38-39页 |
| ·未来生活前景的评估 | 第39-40页 |
| ·城乡户籍制度的困扰 | 第40-42页 |
| 第4章 市民化:农民家庭在城市社会融入过程中的转变 | 第42-54页 |
| ·舍与取:农村记忆与城市认同的博弈 | 第42-48页 |
| ·农村文化认同的模糊 | 第43-44页 |
| ·农民属性向市民属性的转换 | 第44-45页 |
| ·生活方式的再社会化 | 第45-47页 |
| ·后乡土社会意识的延续 | 第47-48页 |
| ·理想遭遇现实:迁居家庭面临的两难困境 | 第48-54页 |
| ·社会角色转换的冲突 | 第48-49页 |
| ·封闭性的社会认同 | 第49-50页 |
| ·二元体制的制度性障碍 | 第50-52页 |
| ·对农村根基的依赖 | 第52-54页 |
| 第5章 主动与被动:两种市民化路径的比较分析 | 第54-62页 |
| ·内涵诠释 | 第54-56页 |
| ·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 | 第55页 |
| ·市民化与主动市民化 | 第55-56页 |
| ·自发性迁居与主动市民化 | 第56页 |
| ·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的对比研究 | 第56-60页 |
| ·迁居主体的意愿差异 | 第57-58页 |
| ·迁居主体的能力对比 | 第58-60页 |
| ·农民家庭主动市民化的意义 | 第60-62页 |
| ·增强农迁居农民家庭城市适应的能力 | 第60页 |
| ·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 | 第60-62页 |
| 第6章 整体性构想:农民家庭主动市民化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 第62-68页 |
| ·鼓励农民家庭迁居过程中的自主性 | 第62-65页 |
| ·尊重农民家庭的迁居意愿 | 第62-63页 |
| ·提高迁居农民自身竞争资本 | 第63-64页 |
| ·培养农民家庭现代市民意识 | 第64-65页 |
| ·支持迁居家庭城市社会的融入 | 第65-68页 |
| ·构建迁居家庭社区参与机制 | 第65-66页 |
| ·消除制度性排斥造成的社会屏蔽 | 第66-67页 |
| ·协调社会与迁居家庭的共同转型 | 第67-68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68-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1 | 第77-78页 |
| 附录2 | 第78-79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