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钴资源概况及市场现状 | 第13-14页 |
·钴冶金技术现状 | 第14-20页 |
·火法冶金 | 第14-15页 |
·湿法冶金 | 第15-20页 |
·水浸 | 第15-16页 |
·酸浸 | 第16-18页 |
·电化学溶解 | 第18页 |
·氨浸 | 第18-19页 |
·生物冶金 | 第19页 |
·微波浸出 | 第19-20页 |
·铜转炉渣中铜、钴的回收 | 第20-24页 |
·常见炼铜炉渣的组成 | 第20页 |
·常见炼铜炉渣组成体系的性质归纳 | 第20-21页 |
·铜、钴在铜转炉渣中的赋存状态 | 第21页 |
·铜转炉渣中铜、钴回收的技术现状及工业应用 | 第21-24页 |
·铜的回收 | 第21-23页 |
·钴的回收 | 第23-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4-26页 |
第2章 实验 | 第26-31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装置及实验试剂 | 第26-28页 |
·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实验流程 | 第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ICP分析 | 第29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3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 | 第30-31页 |
第3章 转炉渣直接还原熔炼法制备Cu-Co-Fe合金 | 第31-47页 |
·引言 | 第31页 |
·转炉渣的分析 | 第31-35页 |
·转炉渣的主要化学组成分析 | 第31页 |
·转炉渣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31-34页 |
·转炉渣的粒度与金属的分布 | 第34-35页 |
·转炉渣直接还原熔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35页 |
·转炉渣直接还原熔炼制备Cu-Co-Fe合金的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还原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熔炼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38-39页 |
·渣型改善剂CaO的影响 | 第39-41页 |
·还原熔炼产物的分析 | 第41-45页 |
·熔炼产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41页 |
·熔炼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转炉渣还原贫化预分离铜 | 第47-66页 |
·引言 | 第47页 |
·转炉渣还原贫化预分离铜的理论基础 | 第47-53页 |
·铜转炉渣的FeO-Fe_2O_3-SiO_2三元相图 | 第47-48页 |
·铜转炉渣还原贫化的热力学基础 | 第48-53页 |
·冰铜吹炼过程中Fe_3O_4的形成 | 第48-50页 |
·铜转炉渣还原贫化预分离铜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第50-53页 |
·转炉渣还原贫化预分离铜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53页 |
·还原贫化预分离铜的影响因素 | 第53-60页 |
·焦炭用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FeS用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熔炼温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57-58页 |
·还原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还原贫化预分离铜产物的分析 | 第60-63页 |
·预分离铜产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60页 |
·预分离铜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60-63页 |
·转炉渣还原贫化预分离铜扩大实验 | 第63-65页 |
·实验条件及流程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贫化渣选择性还原熔炼法制备Cu-Co-Fe合金 | 第66-79页 |
·引言 | 第66页 |
·贫化渣的分析 | 第66-68页 |
·贫化渣的主要化学组成分析 | 第66页 |
·贫化渣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66-68页 |
·贫化渣选择性还原熔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68页 |
·贫化渣选择性还原熔炼制备Cu-Co-Fe合金的影响因素 | 第68-74页 |
·还原剂用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熔炼温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71-72页 |
·渣型改善剂CaO的影响 | 第72-73页 |
·还原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贫化渣选择性还原熔炼产物的分析 | 第74-77页 |
·熔炼产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74页 |
·熔炼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