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方案 | 第16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研究 | 第17-32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研究 | 第17页 |
| ·历史震例的网络灾情信息研究 | 第17-26页 |
| ·有感信息 | 第18-23页 |
| ·房屋破坏 | 第23-24页 |
| ·交通中断 | 第24页 |
| ·通信中断 | 第24页 |
| ·断水断电 | 第24页 |
| ·次生灾害 | 第24页 |
| ·人员伤亡 | 第24-25页 |
| ·经济损失 | 第25页 |
| ·震情信息 | 第25-26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析研究 | 第26-31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析 | 第26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来源分析 | 第26-27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发布时间统计分析 | 第27-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获取方法研究 | 第32-38页 |
| ·地震灾情信息获取关键词研究 | 第32页 |
| ·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互联网来源研究 | 第32-33页 |
| ·地震灾情信息获取时间区间研究 | 第33页 |
| ·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获取关键技术研究 | 第33-36页 |
| ·灾情信息智能搜索技术研究 | 第33-35页 |
| ·网页信息抽取技术研究 | 第35-36页 |
| ·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获取方法研究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研究 | 第38-48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空间化处理模型研究 | 第38-45页 |
| ·地名提取范围研究 | 第39-43页 |
| ·地名提取方法研究 | 第43-44页 |
| ·地名提取技术实现 | 第44-45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模型研究 | 第45-47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字典研究 | 第45-46页 |
|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模型研究 | 第46-47页 |
| ·网络地震灾情智能处理结果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方法研究 | 第48-77页 |
| ·地震烈度语料库研究 | 第49-56页 |
| ·地震烈度区的地名研究 | 第49页 |
| ·地震烈度语料库研究 | 第49-56页 |
| ·地震烈度判定字典研究 | 第56-57页 |
| ·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方法研究 | 第57-76页 |
| ·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 第57-58页 |
| ·地震烈度点空间插值分析研究 | 第58-61页 |
| ·地震烈度修正方法研究 | 第61-62页 |
| ·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以汶川地震为例 | 第6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灾情处理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77-85页 |
| ·主要数据结构设计 | 第77-80页 |
| ·程序设计与实现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七章 四川芦山地震实验分析 | 第85-91页 |
| ·芦山地震网络灾情信息智能处理 | 第85-87页 |
| ·芦山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 | 第87-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 ·本文结论 | 第91-92页 |
| ·本文展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