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由一宗环境群体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 第11-12页 |
| ·案情简介与裁判结果 | 第11-12页 |
| ·由该案引发的思考 | 第12页 |
| ·论文题目的选择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环境群体诉讼概述 | 第14-21页 |
| ·概念及其特征 | 第14-16页 |
| ·群体诉讼的概念 | 第14页 |
| ·环境群体诉讼的概念 | 第14-15页 |
| ·环境群体诉讼的特征 | 第15-16页 |
| ·环境群体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环境群体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 第16-17页 |
| ·当事人适格理论范围的扩大 | 第16页 |
| ·任意诉讼担当理论 | 第16-17页 |
| ·法律的效率价值观 | 第17页 |
| ·环境群体诉讼的法经济学基础 | 第17-18页 |
| ·诉讼成本最小化 | 第17-18页 |
| ·诉讼收益最大化 | 第18页 |
| ·群体诉讼对现代环境污染事件纠纷解决的重要意义 | 第18-2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 ·实践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 | 第21-28页 |
|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22-23页 |
| ·多数性 | 第22页 |
| ·共同性 | 第22-23页 |
| ·典型性 | 第23页 |
| ·代表的充分性 | 第23页 |
|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类型 | 第23-25页 |
| ·必要集团诉讼 | 第24页 |
| ·“禁令型和宣告救济型集团诉讼” | 第24页 |
| ·普通集团诉讼 | 第24-25页 |
|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程序保障制度 | 第25-26页 |
| ·通知 | 第25页 |
| ·撤诉与和解 | 第25-26页 |
| ·对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评价 | 第26-28页 |
|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优点 | 第26-27页 |
|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弊端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28-34页 |
|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出台背景 | 第28-29页 |
|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性质 | 第29-30页 |
| ·代表人诉讼与共同诉讼 | 第29页 |
| ·代表人诉讼与诉讼代理 | 第29-30页 |
|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30-31页 |
|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 | 第30页 |
| ·众多当事人之间存在共同的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利益 | 第30-31页 |
| ·诉讼请求或抗辩的方法相同或在各个成员之间不产生矛盾 | 第31页 |
| ·代表人合格 | 第31页 |
|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类型 | 第31-34页 |
| ·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 第31-32页 |
| ·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中美环境群体诉讼制度比较 | 第34-39页 |
| ·两者的相似之处 | 第34-35页 |
| ·均要求人数众多 | 第34页 |
| ·均可以以集团名义起诉 | 第34页 |
| ·判决效力均具有扩张性 | 第34-35页 |
| ·均要求代表人适格 | 第35页 |
| ·两者的区别之处 | 第35-39页 |
| ·代表人产生方式不同 | 第35-36页 |
| ·代表人权限不同 | 第36页 |
| ·判决效力的扩张方式不同 | 第36-37页 |
| ·当事人确定方面不同 | 第37页 |
| ·法院介入诉讼的程度不同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制度的弊端及完善设想 | 第39-46页 |
|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弊端 | 第39-41页 |
| ·诉讼代表人产生程序缺乏科学性 | 第39-40页 |
| ·适用条件过于严格 | 第40页 |
| ·代表人诉讼登记制度有待改革 | 第40-41页 |
| ·完善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 ·有利于被代表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 第41页 |
| ·有利于发挥代表人的作用原则 | 第41-42页 |
| ·有利于发挥法院代表国家对多数人进行干预作用的原则 | 第42页 |
| ·完善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具体法律制度 | 第42-46页 |
| ·改革代表人产生途径 | 第42-43页 |
| ·扩大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3-44页 |
| ·引入“申请退出”机制 | 第44页 |
| ·制定单独的环境代表人诉讼程序规则 | 第44-46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1页 |